隐形的翅膀
——浅谈机关事务软实力建设
刘 伟
军事天才拿破仑曾经说过:在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中,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比是3比1。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第一次将这种文化、思想、制度方面的影响力称为软实力。在我看来, 软实力就像一对隐形的翅膀,为机关事务的科学发展凭添助力。且让我从台儿庄的启示说起。
一 台儿庄启示
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运河古城台儿庄一战成名,也一夜间沦为废墟。在重建的台儿庄古城中,有一座大清邮局,是一个关于邮政的博物馆,讲述着台儿庄战役中,邮递员如何顶着枪林弹雨,冒着生命的危险将前方战士的一封封家书传递到后方家人的手中,很多公布在报刊等新闻媒体上,也将前方战士浴血奋战的斗争意志和“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传递给了后方,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也许,我们早已习惯了收发信件、快递物品,也许,我们早已习惯了将邮递员看得很平凡、很普通,可是,就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邮递员也是如此的崇高和伟大,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担当了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传递者。那一刻,也让我深深思考:作为机关事务人的我们,是否也可以去挖掘机关事务工作的“软”财富?
二 革命的火炬
随着历史的轨迹回望1931年,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设立总务厅,负责机关事务工作。中央政府的办公楼是一座祠堂,叫谢氏祠堂,用木板隔出来15个单间,给苏维埃中央政府的15个部委使用,用今天的话讲,机关事务管理的办公用房就是这个祠堂,何等的艰难。1941年,中央管理局成立,确立了五项主要任务,第四项是“组织人员向老百姓借粮食,以解决食品之急缺”,何等的艰辛。当年,华侨领袖陈嘉庚去重庆,蒋介石山珍海味款待他,花了800大洋,到了延安,毛主席从自己的菜地里摘了些菜接待他,花了两毛钱。吃完这两顿饭以后,陈嘉庚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足见公务接待虽小,但见微知著,事关人心向背。为了共和国的建立,全国有2100万志士仁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只有160万人留下了他们的名字,为保障中央机关,在延安烧炭时牺牲的张思德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也是机关事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一路走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在前进,管理局的舞台在发展,在革命战争年代积累起来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勤俭节约”的经验做法,都可以成为我们履行管理、保障、服务职责的宝贵财富,这是管理局事业的血脉,是机关事务人的基因,血脉在流淌,基因在传承,事业在传续。
三 近代的屈辱
1895年,清政府花费3700万两白银建立的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在威海全军覆没,华夏从此深渊落,百年屈辱百年残。当时,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8600万两白银,日本为4000万两白银,历史不断的拷问,差距如此之大,清政府何以一败涂地?翻看财政经费分配的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看到,1888年到1894年,每年400万两的海军军费真正用于北洋水师建设的只有175万两,6年间,1350万两白银被“截留”,挪用到颐和园等楼堂馆所的建设当中。对比当时的日本,明治天皇为了支持海军的建设,每年从皇室金库中“节约”出30万两白银用于日本联合舰队的发展,同时,向国民承诺“每天只吃一顿饭,节流以支援海军”,直到打败北洋水师的那一天。一个“截留”,一个“节约”,胜负早已判定,对外屈辱的背后是内部管理的缺失,也让机关事务人从沉重的中国近代历史中认识到“建设节约型机关,将有限的经费和资产用于国家最急需的地方”是何等的重要,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中国近代史与机关事务工作并非彼此绝缘,而是早已相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中国近代史,在机关事务人的视野中,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应该可以挖掘到以史为鉴的机关事务文化资源。
四 历史的镜鉴
1983年6月,中央书记处第70次会议提出了“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基本思路。纵观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后勤服务社会化”早已有着历史的痕迹。细读余秋雨先生的《抱愧山西》和成一先生的《白银谷》,追寻晋商的足迹,惊奇地发现,晋商500年辉煌历史的起点正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明朝初年,为了抵御强大的北方蒙古军队的侵犯,明朝政府修建了万里长城,设置了九座重要边关。由于远离中原,交通不便,军队后勤保障成了一道难题,为此,洪武三年,明朝政府推出了“开中制”,即允许商人通过为军队提供粮草保障来获得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晋商正是凭借其北接边关、南通中原的地理位置和“诚信重义”的商业道德,承担了每年500万石粮食的后勤供应,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商帮的发展历程。1948年的淮海战役,60万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打败了80万机械化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但很少有人知道,战争胜利的背后,有543万各族群众用小车向前线运送了4亿3400万斤粮食,铸造了后勤保障的钢铁长城,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就是后勤服务社会化在战争年代的体现。历史是镜子,历史是根基,历史是教材,或许有一天,机关事务工作也可以站在5000年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将自己的根基深扎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之中,让机关事务的事业源远流长。
五 理性的思考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说过:政治家的行为,总是循着思想家思维的轨迹前行。历史也无数次地证明,缺乏理论深度和文化根基的事业,往往人亡政息,湮灭在历史的滚滚风尘之中;只有具备深厚理论、制度、历史、文化渊源的事业,才能基业长青,保持时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我们如何在构建机关事务“硬资产”的同时,推进“软实力”的建设?如何做到“双核驱动”,“比翼齐飞”?
加强理论研究,是为“明理”。1800年,世界人均GDP每年增长万分之五,1400年翻一番;2012年,世界人均GDP每年增长3%, 23年增长一倍,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基础理论的巨大突破,机关事务工作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管理体制、工作方法等理论研究的创新,也必将推动机关事务跨越式发展。
健全法律制度,是为“立制”。从02年的《政府采购法》,到05年的《土地管理法》,从07年的《节能能源法》,到08年的《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法制建设10年磨一剑,几代机关事务人心血的结晶,终于迎来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颁布的历史性时刻,也必将引导机关事务工作进入高速发展的法治轨道。
探寻历史渊源,是为“寻根”。从夏朝的车正庖正,秦朝三公九卿中的少府,到汉代的光禄勋,从隋朝的门下省,到唐代的殿中省,从元代的宣徽院,到清代的内务府。从民国政府的总务部,红军时期的总务厅,到今天的国管局,在5000年时空的视野中,我们的事业一定可以走得更远。
推进文化建设,是为“崇文”。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这世界唯有两种东西让我们深深震撼,一是头顶浩瀚的星空,一是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当机关事务的文化理念成为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时,机关事务发展的事业也必将如星空一样浩瀚。
曾几何时,面对山河破碎,国破家散,台湾五大家族之一的林家长子林朝栋曾说过:林是两个木,一个木在台湾,一个木在福建,一个木是国,一个木是家。今天,我想说,机关事务发展的事业之林也是两个木,一个木是硬资产,一个木是软实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机关事务软实力的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机关事务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但我相信,插上这对隐形的翅膀,机关事务管理必将迈进腾飞的历史进程。
(作者单位:国管局人事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