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要出透 澡要洗净
巴 依
人脏就得洗,有病就得治,要想去“病根”就得扎“穴位”。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为民务实清廉”,着眼于解决问题。“洗洗澡、治治病”,就得“红红脸、发发汗”,要“满脸通红”地“出一身汗”,既是热汗,也是冷汗。这样才能触及灵魂,抛开面子,揭短亮丑,动真碰硬,除去思想上的“灰尘”。
在现实工作和组织生活中,有些干部就是喜“花”厌“刺”,下面给他“戴高帽”,就暗中欣喜,一旦听到“逆耳”之言,脸色就“晴转多云”。如此以来,群众随之迎合,众人“满堂喝彩”。人,一旦被鲜花和掌声冲昏头脑,其危害甚大。
人是在自然界生活的,沾染灰尘是难免的,所以要经常洗澡。“洗洗澡”,“发发汗”,就容易去灰去泥、舒张毛孔,促进新陈代谢,神清气爽工作。洗澡与发汗,如同治病需要吃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好汗”,“洗好澡”,意义非凡,不可小觑。
国人习惯讲面子,可一味讲面子,伤的是党群关系的根子,丢的是执政党的位子。要“洗洗澡”,“发发汗”,就是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发好汗”必然涉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触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不拉下脸来不行,不硬起手腕不行,不自我剖析不行。如果讳疾忌医,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甚至成为不治之症。当前,既要“务虚”更要“求实”,看一看是“官架子”大的问题,还是私心杂念膨胀,或是懒惰、拖沓的作风在滋生蔓延,有的放矢地找准“穴位”,开出“药方”,千万不可持有“无所谓”的心态置之不理。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纯洁党内生活的一剂良药。 有时群众的尖锐批评可能就是牢骚怨气,说不定很难听、很刺耳,甚至是“炮轰”。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对过错的批评,要虚心接受,改错补缺;对善意的提醒,要心存感激,时刻铭记;对群众的误会,要耐心解释,及时澄清。文过饰非的人在狭隘观念里夜郎自大,闻过则喜的人却能不断自我完善、使自己日臻完美。
毋庸置疑,批评这个“利器”,在很多地方被磨得又圆又光,变成了“摆件”,甚至是“奢饰品”。一些犯了错误的领导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平时没有人批,没有人骂,找我的时候就‘双规’了。”可见,不怕撕破脸皮,是对同志的真关心、真爱护。批评带点辣味,虽然当时可能会刺激得涕泪横流,但过后舒经通络,全身畅快。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历史上,汉武帝写下《罪己诏》,痛陈己过,励精图治,功业辉煌,开创汉武盛世;唐太宗虚心纳谏,常思己过,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形成贞观之治。相反,商纣王刚愎自用,闻过则怒,亲小人远贤臣,杀比干信妲己,穷奢极欲,大失民心,终致灭亡。隋炀帝恃才矜己,闻过则怒,“除谏官以掩其过”,于是“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洗洗澡”,“发发汗”的目的是除弊革新、转变风气,这就要不怕揭露矛盾、不惧面对弊端,有垢就清、有病就治。不能讳疾忌医,怕被群众提意见丢了面子、跌了份子。这样,才会以“一尘不染”换取“一身轻松”,以一以贯之替代一劳永逸。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以上率下去改,自上而下去抓,就有利于扶正祛邪,解决问题,科学发展。
而“运用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红红脸、出出汗”。唯此,才会达到除弊去垢、洁身保健之目的,于人于己,利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