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手段预防机关资产管理漏洞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4-02-19 14:4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黄冲  王昌盛

    机关资产管理不善,将会制约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机关资产管理部门要齐抓共管,进一步明确资产管理目标,创新资产监管手段,堵塞资产管理漏洞,将企业资产监管的经验和现代绩效管理的理念引入机关资产管理。
    预防手段之一:公开资产管理数据。机关资产用于满足办公人员日常工作需要,其配置和使用情况一般不对外公布。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公众对机关运行成本日趋关注,近年来中央和省级政府部门相继公布“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受到舆论和百姓的好评。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中央部门细化、公开“三公”经费,市县政府也要在2015年前全面公开。机关资产管理的经费开支和占有使用情况,应参照“三公”经费管理模式,建立定期公开的机制,做到单位使用资产情况向社会公开,个人使用资产情况在单位内部公示,让违规使用资产的单位和个人受到约束。
    预防手段之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机关资产面广量大、分布零散,牵扯到多方利益,管理难度大,要在制度上加以规范。现实中,机关资产的管理制度比较薄弱,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从法律法规层面来看,只有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没有上升到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层面;从监管层面来看,各地财政和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等陆续颁布了一些资产管理制度文件,但是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有的文件缺少针对性和操作性;从使用单位来看,资产管理的制度也比较滞后,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制度。要从顶层设计,参照《会计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研究制定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明确资产管理的内容和要求,界定管理主体的法律责任。各级机关资产管管部门要以此为依据,出台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方面的管理规定,资产使用单位也要结合实际细化资产管理操作办法,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制度体系。
    预防手段之三:理顺资产管理体制。机关资产目前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出现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资产所有者缺位的情况。机关资产管理中,应该明确政府所有权的具体代表,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一个部门,赋予其使用权和收益权,解决所有者缺位的问题,责任部门就可以从全局的角度盘活资产,最大限度发挥资产的使用价值,解决资产在不同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情况。
    预防手段之四:加强资产管理问责。机关资产管理责任不落实,有了过失不追究,是造成管理混乱的根本原因。超标准建设楼堂馆所、豪华车辆配置、采购价格高以及资产处置和出租过程中的私下交易,相关领导和当事人都负有很大责任,但往往都逃避了处罚。各级机关资产监管机构要依据《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借鉴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过失的责任追究办法,研究制定机关资产监管问责的管理规定,让违反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的行为受到惩罚。机关资产监管机构要会同监察和审计等部门,将机关资产管理列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纳入效能监察的考核范围,形成分工负责、点面结合的新型监管机制,对机关资产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真正起到威慑作用。
    预防手段之五:加强资产管理宣传。机关资产管理问题的根子出在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人片面认为公家的东西多拿多占无所谓,资产管理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要纠正资产管理上的错误观念,树立“像管家产一样管理单位资产”和“像管资金一样管理资产”理念,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