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应当“执中立诚”
孟 军
关于,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几千年来,中庸一直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是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中庸》更加显露出其智慧的光芒,对我们思想认识、做人行事、学习察物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思想当执中。按照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说法,子思作《中庸》的目的是防止儒家道统失传,而这个道统就是尧授于禹的“允执厥中”的中道原则。从个人层面来讲,“人心”和“道心”都生来本有,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能不能修养德性,保持“道心”,做到执中守道,这正是《中庸》思想的重点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要求,正是当今每个公民应当随时随地把握的中道。“诚”与“中”是中庸的基本概念,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层面要求,正是在吸收和弘扬了包括中庸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提出来的。
做人当至诚。诚,是一个人修身的基本品性,“诚意正心”是《中庸》的核心。对诚,《中庸》做了这样的论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种“言必行,行必果”的至诚至信。至诚的形成关键是内因,特别是在无人监督情况之下是否诚信,《中庸》要求“慎独”,就是这个道理。大到国际关系,小到人际交往,诚,都是基本的原则,如果事事、人人都能以诚至上,社会必将和谐。
行事当笃行。对于怎么行的问题,《中庸》给出的答案是“笃行”,就是一心一意,专心致志,锲而不舍,从而成就卓越。当然,这种行事方式和途径,必须按照中和之道的道德标准进行,否则将会走向事情的反面。作为领导干部,一言一行代表着人民,制定政策、实施政策,都应当在社会规范的制约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下进行。对于任何事情,只要方向正确,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恒心和毅力,努力坚持,就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
学习当博审。子思在《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既回答了学什么,又说出了怎么学的方法。子思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思想,关于学习的内容——“博学”,即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就是广泛猎取一切有用的东西;关于学习的方法——“审问”,即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当前,党中央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领导干部更应当模范带头,特别是要把八小时之外的闲暇时间更多地用在学习上。
察物当慎明。如何观察事物?《中庸》告诉我们:“慎思之,明辨之。”就是说,要辨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识别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伪。实际上,这包括了认识、判断的两个过程,“慎”和“明”是做出正确认识和判断的基本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常常需要做出黑黑白白、是是非非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正确决策。这就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和拨云见日的能力,需要去伪存真地识别和判定,需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始终与中央看齐,在提高慎思和明辨能力上下功夫。
作者: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