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经济回旋空间非常大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演讲侧记
本刊记者
日前,在国管局中央国家机关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举办的“机关事务大讲堂——经济学家系列谈”讲座上,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就“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前景”作了演讲,详细阐释了中国与欧美经济新常态的不同之处,并指出要正确认识“新常态”,促进中国经济更好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林毅夫指出,我国经济“新常态”指的是增长速度的变化,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就是经济增长的中高速。
林毅夫分析,增长潜力要看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主要依据,一个是在现有产业上进行技术创新,第二个就是不断涌现新的附加价值更高的新的产业。这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是一样的。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很难;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比较容易的,可以把发达国家已经有的技术、成熟的产业引入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也就是经济学上的“后发优势”。
林毅夫强调,要判断还有没有潜力,并不在于利用这个优势多长时间,而在于我们和发达国家技术和产业的差距有多大。要看这个差距,就要看我们和发达国家人均GDP的差距有多大,以2008年为例,我们的人均GDP是美国的21%,这相当于日本1951年和美国的差距水平,新加坡1967年和美国的差距水平、台湾地区1975年和美国的差距水平、韩国1977年和美国的差距水平,在同样的后发优势的水平下,日本、新加坡、台湾地区、韩国都维持了20年平均每年7.6%—9.2%的增长。他们能实现了,为什么我们不能?
林毅夫认为,增长不仅要看从“供给面”,现实中还要看“需求面”,也就是常说的“三驾马车”—— 出口、投资和消费。发达国家从2008年以后经济增长需求非常缓慢,导致了我们的出口增长非常缓慢,所以我们只能靠内需。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首先是投资机会,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比如现在的产业普遍处于中低端,产业升级空间还非常大;再如基础设施,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城市内部的交通、地下管网基础设施还是严重不足的,基础设施投资空间也非常大;还有环保,要投资新的节能减排的设备,用新的生产方式,这也是需要投资的;还有城镇化,中国目前城市化的比例只有50%,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80%至90%,农民要进城,要改善住的地方。我们还有很多资源。中国跟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起来,比如政府,总体负债水平是低的,再比如民间储蓄在全世界是最高的,还有将近四万亿的外汇储备,此外,我们的货币政策,比如存款准备金、利率水平都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货币政策空间也非常大。
当前经济认识上的“几大误区”
林毅夫指出,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澄清在当前经济认识上的“几大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环境恶化”是“增长速度”过高带来的。林毅夫认为,环境问题跟这些年的增长确实相关,但是和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必然关系,并不是说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就能改善。林毅夫分析,环境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跟发展阶段有关。因为中国处在中等发展中国家,处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能源使用密度高,排放密度也高,这时候的环境相对于农业社会,或者是相对于以服务业为主的社会,环境问题要更严重。第二个原因,我们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的,这跟以天然气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社会来比,污染更大。第三个原因,跟环境执法有关。加强执法环境会改善一些,但能源结构从以煤炭为主,变成以清洁能源为主,需要一个相当缓慢而且代价很高的发展过程。如果你放缓经济增长速度,那就会使我们停留在制造业的阶段更长,更晚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高收入阶段,这样做环境污染时间就越长。所以用牺牲速度来解决环境问题,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对环境恶化所要忍受的时间更长。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产能过剩”是“投资”带来的。林毅夫认为,这个看法也是似是而非的,没有分析产能过剩的地方在哪儿。比如现在的钢材水泥很多了,再去投资这些产业,可能让产能过剩更严重。但如果投资产业升级的部分,或者是基础设施不足的部分、环境改善的部分、城市化的部分,反而是在补我们的短板,所以观念上面要纠正。林毅夫强调,并不是说改善投资不需要,主张“投资”当然是指有效的投资,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能够让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有效投资。如果能够有效投资的话,就业和收入就能够增长。这种情况下,投资会拉动消费,经济会保持比较高速的增长。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经济下行”时期政府就不应该做“基础设施建设”。 林毅夫认为,如果企业有投资积极性,政府就不会去投资,因为企业不愿意做,政府才做,这是第一点。第二,计算基础设施回报的时候,它的投资周期可能是三四年,是比较长的。一般企业投资的周期比较短,所以在投资的时候是没回报的。另外,基础设施投资,很多主要是有外部性的,你把路修好了,对民营经济有很多外部性。汽车轮胎的损耗少了,成本低了;排队和交通拥挤少了,就节省交通时间和成本了。第三,政府应该对基础设施建设有责任,即使是投资回报可能低一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必须政府来做,你就要考虑是什么时候做,所以当经济下滑,各种建材的成本比较低,民营投资不足的时候,政府来做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活动是最好的。
作为中国未来投资重点的五类产业
林毅夫认为,长期的经济发展有赖于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不同的产业面临不同机会,有五类产业可以作为中国未来的投资重点。
第一类是追赶型产业。面对国外已有的产业,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首先可以并购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其次可以到国外去设立研发中心,雇佣当地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
第二类是领先型产业。现在已经有不少产业的产品和技术已经在世界上领先了,或者说跟发达国家的企业的技术差距不大,其中最明显的是家电产业。
第三类是退出型产业。这里面包括两个部分,一类是已经有品牌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另一类是我国产能过剩而国际上短缺的产业。
第四类是弯道超车型产业。特征是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产品与技术的研发周期特别短,这方面我们国家有优势,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大的市场,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我们生产配套齐全,所以在国内只要研发出来,用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会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第五类是战略型产业。其特性是资本投资特别大,研发周期特别长,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原则,企业是不愿意做的。所以需要中央政府投入,而地方政府可以在产业配套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