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质量、力量和分量
——著名作家刘庆邦谈“生命与文学”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生命质量、什么样的生命力量、什么样的生命分量,就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来。今天,我就从生命的质量、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分量这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了“生命和文学”的重要联系。
生命的质量
什么是生命的质量呢?我认为它分为五个因素,那就是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还有坚强的意志。第一是善良的天性,这是人的基本条件和最高要求,做事前要有一个自然的判断,要以改善人性、人心为目的,在劝善的同时完善自己;第二是高贵的心灵,也就是认为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不是把生命当做手段去获取物质利益,而是把生命当做目的,尊重自己的生命;第三是高尚的道德,也就是《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四是悲悯的情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慈悲为怀”,这是从生命意识中来的,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不可重复,转而慈悲;第五是坚强的意志,是人的意志力,有句俗话说的好,“人在心上,船在帆上”,人的差别就在于意志力,要确信自己的能力,要有志气和长性。一个作家只有具备上面五个生命的质量要素,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生命的力量
什么是生命的力量呢?生命的力量就是一个作家的感悟能力,对世界的看法,对生命的思考,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生命的另一种精神形式。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中国作家中生命力最强的人,鲁迅个子不高,瘦小,但他对现实的看法,他的杂文,都体现出他伟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他是思想的巨人。我的已逝好友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人,铁生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哲思”,是对生命的追问、对生与死的思考,他病得特别重的时候要做透析,思考起来很困难,他的夫人就帮他在身边放一个手机,有好的念头一出现,就马上在手机上记下来,或者记一些线索,或者记一些记号,等透析完了以后,再回去整理,然后再写他的一些作品。若干年之后,我们再读史铁生的作品,仍然会感受到他的作品里散发出的璀璨的艺术光芒。这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得力于史铁生的生命的力量。所以说,一个作家要勤学、善思,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生命的分量
什么是生命的分量呢?生命的分量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积累产生的,经过磨练再磨练,加码再加码,才产生的重量感。沈从文先生对司马迁有过这样的评价,司马迁之所以写出《史记》,在于他对生命的忧患,不是仅靠积学成就的。学问大,可能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作家。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我们说士可杀不可辱,宫刑显然就是一个很大的侮辱。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发愤图强,通过《史记》为生命赢得了尊严。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很大因素取决于其不同寻常的生命分量。在当代作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莫言,莫言连高小都没有毕业,他也是经过很多苦难,才写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因此,凡是写出好作品的人,其生命的分量都是很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