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棹兰桨溯流光 明月清风无尽藏
——读《苏东坡传》
在中国,知道苏东坡的人很多,而能把苏东坡一生讲述得生动而又完整者,我以为当首推林语堂(1895-1976)。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在苏东坡身后的好几百年里,大概除了皇帝外,绝大多数人看待他时都是仰视的,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但林语堂自己是个例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现代文学史上“语丝派”的代表人物,林语堂乐于平视苏东坡,拿他当一个异代的知己、旅居海外的伴侣、无话不谈的密友,兴之所至,甚至随时可以拉过来揶揄一番。在描述苏东坡凤翔为官时期的生活时,林氏说:“我简直不由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中国人向来重视五行,苏东坡是不是火命,不妨留给有兴趣的学者去查考。但这一意想天开的概括,就像朝云说苏东坡“一肚皮不合时宜”那样,唯有对其了解甚深的人,才说得出来。知之深必然责之切,好朋友说起话来也就无所顾忌。一次,苏东坡罄其所有,觅得一处老宅,准备作为全家安身之所。不料遇一老妇哭诉,那房子乃是她不肖之子所卖,害得她被迫搬出。苏东坡闻言当即烧毁契约,原屋奉还且没有追讨房钱。这在史学家眼中,算得上是印证苏东坡古道热肠的好材料,但林语堂在传记中就毫不留情面地数落起他来:“到底是极其愚蠢,还是宽宏厚道,看法也就因人而异了。”显然,林语堂心里在骂这位挚友是个大傻瓜:“当时东坡一时为真情所感,无法抑制,竟对自己家的后果不管不顾!事情做得美则美矣——还有什么别的好说!”你看,苏东坡还没为这件事急,林语堂自己就急上了,除了亲密无间的好友,谁又会如此呢?林语堂对苏东坡因热爱而了解,把这位众人心目中已近乎符号的古人鲜活地摆在我们面前。由他来给苏东坡作传,再合适不过了。
唯其如此,林语堂对苏轼其人其文的特点,才概括得如此准确。拿一个“乐”字来说,林语堂把苏东坡归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并且“不管怎么说,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林氏自得其乐犹嫌不足,还毫不吝惜地把这份快乐的心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时拿出来与我们分享。林语堂述说苏东坡文字之诙谐,引了苏的一则随笔,是两个乞丐的故事:“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尔。他日得志,当吃饱饭后便睡,睡了又吃饭。’另一则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读到这样充满谐趣的文字,相信每个人都会忍俊不禁的。再看他如何描绘和苏东坡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人:苏洵与苏辙。苏东坡之父苏洵,二十七岁起发奋读书。倘若是庸常的作家,只会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以此作为父子三人日后文名大噪的注脚。林氏则不然,他偏要半空里荡秋千,发议论说:“大人常举这件事来鼓励年轻人,告以只要勤勉奋发,终会成功的。当然,聪明的孩子也会推演出相反的结论,那就是孩童之时不一定非要专心向学。”这样俏皮的议论也常常会使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在谈到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时,林氏更是开了个无伤大雅的玩笑:“沉默寡言的苏子由,一声不响只顾生儿育女——最后直到生了三个儿子,七个女儿,都是苏东坡帮助婚配的。”人之性格气质,与其子嗣多少有甚关系?不,林语堂偏要把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之事拉在一起,还不惜用上一个虚词“只”,仿佛性格内向之如苏辙,在最后一个孩子问世之前,什么事都没做似的。其结果,苏辙内向而又多子的印象不经意间放大了数倍,我们的阅读也备感轻松。像这样轻松愉快的例子在书中俯拾皆是,即使再平常不过的情节,经林氏三言两语之点染,也会散发出神奇的光彩。
但要是以为这本《苏东坡传》只是插科打诨、以俏皮话见长的话,那就大谬不然了。林语堂天生就和苏东坡同一类型,能把哲人覃思、诗人妙笔和史家才华等种种让你我羡慕的好处凝聚于一身,就像文学史上颂美唐传奇那样,“史才、诗笔、议论”兼而有之。苏东坡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笼罩在北宋党争的阴影之下,因此交代有关的历史背景和关键人物,如王安石等等,就再所难免。值得庆幸的是,林语堂有一流学者的功底而无二三流学者的作派,看准人生的大处落墨而不失精准,有充分的史料依据而无繁琐考证。这一点,只要看看书后所附的100多种参考资料,以及全书如行云流水而无一处注解就可知道。我们读《苏东坡传》,常常神往林氏一支健笔所描绘的世界。且看苏轼父子途径三峡的一段:“巫峡全长五十里。高山耸立,悬崖迫人,江面渐窄,光线渐暗,呈现出黎明时的昏黄颜色,仿佛一片苍茫,万古如斯。”这样清新纯净的文字足可以调动我们的想象力。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林氏说着说着,就把传主暂时撇开,自己站出来发上一通议论,以至于有时候我们简直分不清,作者是在谈苏东坡,还是在谈他自己:时而人生体悟、艺术赏鉴,时而古今中外、盛衰兴废,健谈如彼,简直无材不可供驱遣,而又无不清新别致、恰到好处。该书《国画》一章,通篇都是林语堂借着述说苏东坡的书画天才来阐释中国书画艺术特质及其哲理意蕴。在林氏看来,“宋代画家要画的是精神,而不是外形”,而“所有绘画都是一种哲学不自觉的反映。中国画不知不觉中表现出天人合一与生命运行的和谐,而人只不啻沧海之一粟,浮光泡影而已。”文思之精妙,即使置诸第一流的美学专著之列,也毫不逊色。苏东坡入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是他为官最为显达之时。看着苏东坡在京都过着富足悠游的生活,林语堂淡淡地说:“事实上,在奢侈豪华的生活与简单朴质的生活之间,论幸福,并没有多大不同。”从这种逻辑出发,他得出的结论是:“做高官的快乐不见得比做个成功的铁匠的快乐大。”他说得不错,苏东坡一生的悲欢离合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我们在饱览苏东坡这出人生大戏外,还可以从容地品味许多林语堂对人生、对历史、对艺术等等的精妙见解,让我们回味无穷。这与他在《人生的艺术》、《吾国与吾民》等书中所娓娓道来的主张,足可以相互发明。
好了,还是让我们回到一开始介绍林著苏传时就应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要向朋友们推荐这本书?我想借用林语堂在书中的一段话:“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扉间流出。”这是林语堂对苏东坡其人其文的评价,如果放到他自己的这本著作上面,亦无不当,它正好道出了推荐此书的缘由。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生活,恰如林氏所言,“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不就是对心灵生活的上佳滋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