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引领助发展 人才建设做保障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6-02-07 15:21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国家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纪实
张 鹏
    106岁的国家图书馆,日复一日地迎接着数以万计来自四面八方求知的读者。三个馆区、28万平方米、3400余万册文献……
早九点到晚九点,每日近一万人次到馆,免费冷热饮水提供、中央空调冷热风自动调节,面对如此高饱和的服务压力,在这个庞大系统安全运转的背后,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总馆北区楼宇自控系统改造着手实施;文津街古籍馆善本库房改造进入可研阶段;国家图书馆运行维护调度中心宏伟蓝图渐渐清晰……
    后勤保障是国家图书馆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承担着全馆供配电、供暖(含热水)、中央空调、楼宇自控以及通讯等系统设备设施的运行保障,但并不为人所了解,他们是怎样确保全馆安全运转的呢? 
    冷却塔背后的小知识
    “你好”,
    “哦,G栋421”
    “气温低,请再稍微等下……”机电科的尤科长边接电话、边记录着。
    这是头发略显斑白的尤科长每天习惯性的一项解答工作。
    中央空调系统是后勤运行保障较为复杂的环节。一期改造完成后,我馆空调机房已达100余个。4台美国约克离心中央空调机掌控着整个管区冷热温度调节。
    “空调本身制冷需要散热。家用空调是通过挂室外机完成的,馆内中央空调系统则是通过A栋书库后面4个冷却塔转换处理的。这个冷却塔就相当于室外机,实际就是一个散热的装置”,尤科长解释道。
    “其中靠北侧的1个小塔是专门负责二期机房的。我每天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塔。”原来,目前我馆面向国内外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互联网服务,机房电源本身都有备份,但冷却塔是没有备份的。
    冷却塔坏后,会有什么后果呢? 
    “这个要根据当时室温情况,一般大概20-40分钟,全馆网络就会瘫痪,就连基本的门禁刷卡系统都将无法使用,2008年曾发生过险情,当时我们自己通过摸索研究,采取了新的冷却原理,及时解决了问题。长久以来,冷却塔的安全运转是我们的一个心结。”他继续说。
    我馆一期楼宇自控系统改造调试即将完成,通过该系统将可以实现对一期楼舍室内温度的自动调节、以及冷却塔的监控维护等起到重要作用。
    “刚才咱们说话时,我接到一个电话说G栋421房间温度不合适,我现在就需要离开,去相应位置查看、调节机器。如果是有这套自控系统,温度只要偏差于设定值,系统就会自动调节了。”
    科研做引领,打造国图运维调度中心
    国家图书馆总馆是一个分期建设的过程,现在由南区和北区构成。馆区建筑面积大,功能复杂,有典籍博物馆、国图艺术中心、书库,也有图书阅览区、行政办公区、休闲区等,各项业务的开展对机电设备系统的运行保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机电设备系统庞大、逻辑结构复杂,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管理。 
    南区和北区建筑内都有楼宇自动化系统,但各个系统是相互独立的,未实现系统集成,部分子系统只能就地控制,没有远程监控,如热力站、一期生活给水泵房、纯净水制水机房等,不利于全馆机电设备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节能运行和应急处理。为此,研究建设一个适合国图的楼宇监控中心即国图运行维护调度中心,变得越来越重要。
    后勤服务管理中心专门成立了以张大华为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组,并申报了2015年馆级科研项目《国家图书馆总馆楼宇监控中心建设方案研究》。
    “我们就是采取边研究边实施的模式,一步步地解决改善现有的问题”张大华说。
    与此同时,在张大华的带领下,多位青年员工围绕整个系统建设中的核心工作又先后成功申报了馆级科研项目3项。
    2011年进馆的张清华,毕业于北京建筑大学暖通空调专业,他作为《基于BIM技术的图书馆机电设备一体化管理研究》的项目负责人,自学了BIM相关设计软件,根据竣工图纸和现场核查建立了我馆热力站三维BIM模型,张清华描绘道:“未来,我们可以在运维调度中心,通过大屏幕三维立体地实时观看到现场发生情况,实现虚拟现实和漫游的体验操控……”
    人才做保障,打造一支后勤保障的国家队
    2015年阅兵前夕,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在相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视察了安全及后勤保障岗位。在谈到后勤保障工作时,专门听取了后勤服务管理中心关于冷冻站现状及国图运行维护调度中心建设构想的介绍。韩馆长充分肯定了后勤部门的工作成绩,赞成相关思路,并再次重申:“要在关键时候用自己的队伍,在体制上保留一只后勤保障的国家队。”
    国图运行维护调度中心建成后,将设专人24小时值班,并配有调度人员。因为这套系统科技含量较高,对于运行值班的人员素质要求也很高,必须懂这套系统才能起到节能、设备管理的作用。
    在谈到面临的现实困难时,后勤管理中心主任曹伟感慨道:“人才队伍建设是后勤保障稳定运行的关键。”
    据了解,1998年起,我馆开始对后勤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当时设定目标是走向社会化。馆内将行政处、机电处、房产处三大部处进行合并。在人事管理上,后勤部门主要采取“时间换空间”,“只出不进”的模式向社会化过渡。
    随着我馆飞速发展,后勤人员队伍年龄老化,知识、专业技能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了更好地建设一支承担后勤监管职能的专业队伍,我馆加快人员队伍的改造,在政策上也给予相应支持。
    2011年起,后勤部门相关岗位再次引进应届毕业大学生。近5年来,累计引进硕士生8人,其中不乏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工程等对口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加上4名军转干部的引入,进一步丰富充实了部门的人员组成,并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谈到未来,曹主任表示,近5年后勤部门退休人员将达37人,且多为各岗位骨干核心力量。特别是冷冻站、高压站、热力站等重点工勤岗位具有特殊的工作需求和属性,希望能适当降低后勤招聘人员的学历条件,及时补充一定数量的“蓝领”员工,尽快完成工作上的“传帮带”,确保我馆后勤设备安全运行、保障工作万无一失。”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