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钉钉子精神落实《规划》推动发展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6-12-13 14:41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蔡建军

    《机关事务工作“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印发。美好蓝图,令人期许。在新的发展任务和目标之下,必须勇于承担新的使命,推动新一轮发展。

    一、落实好《规划》,必须深化认识,思想统一,增强自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期,也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期。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贡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方略,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在思想认识上,要准确把握党中央“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部署,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的指示精神,充分展示五大发展理念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系统性、包容性、实践性、导向性。
    新发展理念不仅在思想和理论上有所突破,而且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是《规划》的灵魂,是当前和今后机关事务工作发展谋篇布局的主线。特别是确立了发挥保障机关正常运行所需经费、资产、服务和能源资源等进行统筹配置、合理使用有效监管的核心作用,明确了机关事务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一环的核心地位,阐明了机关事务工作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指明了新形势下机关事务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推进机关事务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这种战略上的高规格定位,为机关事务工作改革发展支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机关事务工作正处在发展新阶段,不是躺在政策的摇篮里就有奶喝的时代。政策红利需要靠坚实有力的行动去创造,战略定位需要靠务实有效的行动去兑现。把《规划》的设计安排变成可知可感的发展实绩,需要用落实“五大发展”的行动做支撑。不创新,发展就没有前景;不协调,发展就不会平衡;不绿色,发展就不可持续;不开放,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共享,发展就没有意义。
知为行之始,学为用之先。落实《规划》,要到文件里学,吃透上情;要在实践中学,掌握下情;要去先进地区学,了解外情。以正确的知为指导,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只有将《规划》学深学透,将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和准确理解,才能筑牢思想基础,使做工作有方向、有遵循、有保障;才能切勤于实践,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问题导,做到深学原文、把握精髓,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抓真改,确保对中央和国管局的决策部署理解得深、适应得上、跟进得快、落实得好。

    二、落实好《规划》,必须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统筹推进

    毛泽东同志指出,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要善于精准谋划。必须坚持审时度势,密切关注从严治党管党和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给机关事务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用全局的眼光、战略的思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和推进机关事务工作科学发展。
    在社会化大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精准既是企业的必然追求,也是机关事务工作的内在要求。机关事务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抓好机关事务工作既要从宏观上搞好顶层设计,又要突出特点、着眼实际、精准发力,以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要善于把握重点。把握重点就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带动和促进其它工作的落实。应该看到有些小事,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也会变为大事,因此必须善于小中见大,既要抓重点,又要“弹钢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做工作、想事情、抓落实,都要从细处着想,从小处下手,并强调“唯有此才能不出错、不失误、不落空”。“小”与“大”是辩证统一的。老百姓的“小事”是体现党的形象、检验执政能力的“大事”,这个“小”比天还大。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在落细落小上下功夫。特别是对每个单位、每个时期,各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更要一抓到底,不见成效不撒手。 
    要善于分类推进。分类推进就是要细化抓落实之招、深化抓落实之法、强化抓落实之果。细既是一个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标准问题,更是一个能力问题。每项工作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如果工作满足于一般号召,大而化之,不求甚解,那就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目的。要注重弄清具体情况,研究具体招法,观察具体变化,解决具体问题。要积极发现、培育、解剖和推广有生命力、有影响力、有辐射力的典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机关事务工作整体上水平。 要把硬件与软件建设统一到机关事务工作标准上来,既要以“硬实力”支撑和发展“软实力”,又要靠“软实力”促进和提升“硬实力”。

    三、落实好《规划》,必须责任上肩,制度保障,务求实效

    抓好落实,责任要压实,制度是保障,求实是关键。明确责任抓落实须做到 “三要”:  
    首先要完善抓落实的责任机制。责任是对人生义务的勇敢担当,也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坚决克服那种看似大家都在抓、实则大家都不抓的现象,自上而下、逐层逐级细化内容、量化标准、具体目标和责任,让每个人都能自觉担负起抓落实之责。要推行重大工作目标责任制,哪个阶段要办什么事,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目标,谁来办,怎样办,都要落实清楚。以层层传递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的方式督促主体责任落实。
    其次要完善抓落实的监督机制。机关事务工作是一个带规律性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基础一时打牢了,不等于以后就可以不抓了;工作今天落实了,不代表明天也落实了,需要的是点滴之功,讲究的是持久之力。要把“盯住办、马上办”作为落实工作的信条,建立一整套抓落实的监督机制。每项工作都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督促,事后有评价。各级各部门对上级交办的任务、部署的工作,要提出明确的办结时限及阶段性工作目标,跟进督办、督查到底。   
    再次要完善抓落实的问责机制。“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坚持“一案双查”,既查当事人的落实责任,又查党委领导失管失察责任、纪委监督监管责任;对履行“两个责任”不力的,把板子打到具体人头,严肃追究问责,切实倒逼责任、强化落实。通过定期盘点、专项检查、巡视巡察、督查考核等制度化规范化的考责问责,防止“制度空转”,推动党建和中心工作“同频共振”。

    四、落实好《规划》,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敢于担当

    勇于创新和实践,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必须抓住“三新”:
    一要强化新观念。在指导思想上纠“偏”。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把主观意愿与客观实际统一起来、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把说的与做的统一起来,把“苦干实干是最大本事、打牢基础是最大政绩”作为履职尽责的价值追求,保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少出夺眼球、争彩头的虚招,着力抓好能力建设、组织功能、干部职工精气神等蓄底气的工作,努力干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政绩。在工作运行上治“漂”。各级领导机关必须强化依法指导、跟踪指导、面对面指导的观念,把重心放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督导落实上,把精力放在科学统筹、精准帮建上。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在岗位上抓规范、在执法上抓管理、在“窗口”上抓服务、在需求上里抓保障,以“面对面、带着干”为主要工作方式,真正以自身实打实的行动促进工作落实。在末端落实上防“虚”。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决策的主体,也是抓落实的主体;不仅要有做决策的本领,更要有推动落实的能力。切实解决下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对底数雾里看花、若明若暗,工作到了基层只是喊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搞“账面落实”。要强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增强抓工作的扎实性细致性,不怕重复繁琐,不怕揭短亮丑,不怕门庭冷落,切实以扎实求深入、以务实求落实。
    二要研究新问题。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是落实“八项规定”和反“四风”等政策措施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政府减政放权与购买公共服务的对接者和协调者;是建设高效节能服务型机关的具体推动者和实施者,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源整合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其政治性、保障性、经济性、内部性、特殊性特征日益凸显。我们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不断适应工作的新常态。“集中统一”是理顺体制、提高效能的新常态;“法治管理”是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新常态;“智慧保障”是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的新常态;“改革创新”是创新发展、提升保障水平的新常态。各级机关事务管理机关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期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新问题,才能适应新要求,迎接新挑战。
    三要解决新矛盾。矛盾运动是永恒的,化解矛盾需要不断提升能力、创新方法。如何解决重投入、轻产出,重计划、轻执行,重平衡、轻效益的问题;如何解决公车改革既能改成又能改好;如何把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家底”管住管好、管出成效。
    新形势下,化解矛盾的复杂性、解决问题的艰巨性前所未有。抓落实,要求我们不仅要贴近现实,还要把视野对准改革中凸显的新矛盾,创新载体,促使其得以化解和消除,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各级领导干部要破除“等一等”、“看一看”、“问一问”、“拖一拖”行为模式,进一步强化“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意识,让“第一时间开始”、“第一时间行动”、“第一时间完成”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始终保持敢想、敢做、敢闯的锐气,用改革的精神、发展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努力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努力破解各种发展难题,不断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脚踏实地海让路,持之以恒山可移。顺势而为,迎风起飞,我们一定能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全面完成新目标和“十三五”规划新任务,谱写机关事务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