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古代“公车”保障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9-07-19 07:2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从古至今,“公车”不仅仅是公务出行的代步工具,更是官员身份、品级、地位的象征,在政务运行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车”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鲁颂》:“公车千乘,朱英绿媵,二矛重弓。”这里的“公车”指的是君主打仗所乘的战车。到了汉朝,读书人一旦被朝廷征召,就可以乘坐官府配备的公家马车到衙门上班,此时“公车”的概念才比较接近于现代所谓的公务用车,比如《史记·东方朔传》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因此,后人常用“公车”来指代有资格乘坐公家车马的官员和应试举子。
  马车是标配
  最早的“公车”就是牛车、马车。从先秦时代起,朝廷都会为部分官员配备“公车”,作为一种政治和福利待遇。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5年),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成型的“公车”配备标准和装饰标准,明文规定:不同级别的官员应当乘坐不同规格的马车,官爵越高马匹越多;通过车辆装饰体现品级差别,以避雨遮阳的车盖为例,平民乘车只许用青布盖,官品200石以下用白布盖,300石以上用皂布盖,千石以上方可用皂缯覆盖。汉朝“公车”制度执行比较严格,既禁止低级官员超标准乘车,也不允许高级官员自降规格标准。汉宣帝时曾有一次举行祭祀大典,时逢大雨、道路泥泞,列侯韦玄成没有乘驷马之车而是骑马前往,即被以“车辆降格”之罪弹劾、削去了侯爵之位,韦玄成懊悔莫及,临终前还告诫子孙切莫在乘坐“公车”这种小事上酿成大错。
  唐朝关于“公车”的规定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唐律疏议·职制律》第127条规定,“职事三品以上若王,四匹;四品及国公以上,三匹;五品及爵以上,二匹;散官、前官,各减职事官一匹;余官爵及无品人,各一匹。”这一条款不仅细化了各品级官员乘坐马车的标准,而且还对仅有品级而无实际职权的非领导职务(散官)和前任官员(前官)的乘车标准进行了规定,比照同品级现任职事官的标准减少一匹马来配备“公车”。此外,《唐律疏议》进一步明确了突破乘车标准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规定“诸增乘驿马者,一匹徒一年,一匹加一等”,有效强化了制度标准的执行力和管控力。
  明朝开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历代“公车”腐败冲击封建统治秩序的经验教训,以汉唐律例为蓝本,颁布了《公卿以下车舆》,诏定各级官员乘坐车轿的级别档次,明确官员所乘“公车”不得雕饰龙凤花纹,车辆装饰的材质随品级不同有所区别,“文官一品至三品用间金饰银螭绣带,四品、五品用素狮头绣带,六品至九品用素云头青带,俱用青缦。”并对马鞍、鞍垫、缨辔等作了细致规定:“公、侯、一品、二品马鞍用银、铁,垫用描银;三品至五品,鞍亦用银、铁,垫用油画;六品至九品,鞍用摆锡、铁,垫用油画”,“官民人等马颔下缨并秋辔俱用黑色,不许红缨及描金、嵌金、天青、朱红装饰”,形成了一整套“公车”配备使用标准。
  坐轿有约束
  与乘坐马车相比,古代官员更喜欢坐轿子。由于儒家士大夫认为乘坐人力轿是“以人代畜”、有伤风化,因此封建王朝对于官员乘轿有着更加严格的约束。在大唐初年,即使是宰相出门都不允许坐轿,只有贵族妇女才可以坐轿。北宋绍圣二年,宋哲宗曾下令“禁京师人士舆轿”,由于体恤司马光是四朝元老、年高德劭,哲宗特批他可以坐轿上朝,但是司马光一再辞谢、不敢接受。直到南宋高宗赵构南渡以后,因为江南雨多路滑、马行不便,出于安全考虑才允许官员们坐轿上朝,此后轿子便开始在官场中流行起来。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讲究节俭,对乘轿约束非常严格,“妇女许坐轿,官民老疾者亦得乘之;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侯、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这个规定非常明确,妇女和年老体弱的老百姓可以乘坐两人抬的小轿,三品以上文官只能乘坐四人抬的轿子,勋戚、公侯和武官等一律不得乘轿,无论是谁违反了规定,都必须奏报天子、受到严惩。《明史·舆服志》曾记载了因违规坐轿受到处罚的案例: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应城伯孙文栋违规乘坐轿子外出,给事中徐尚发现后直接奏报天子,穆宗随即下令严斥孙文栋并罚夺俸禄。
  到了明朝中后期,吏治松弛、腐败蔓延,乘轿的约束也逐渐形同虚设,各级官员竞相逾越礼制,大明上下“无官不轿”,排场和规格也令人咂舌。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权倾朝野的首辅张居正奉旨还乡为父亲奔丧,乘坐的巨无霸轿子甚至需要32个人来抬,内设卧室、客室、屏榻等,且有两名小僮侍奉在侧;外有随从、护卫、仪仗队伍浩荡,“五步一井,以清行尘,十步一庐,以备茶灶”,沿途“守臣率长跪,抚按大吏越界迎送,身为前驱”,排场之浩大,气势之煊赫,前所未闻。张居正死后,“辇下肩舆纷纭载道”,“公车”腐败进一步蔓延,在一定程度上拖垮了明王朝。
  清朝倚仗八旗铁骑“马上得天下”,立国之初尚武风气盛行,因此乘轿之禁更加严厉,而且区分满汉官员、京官与地方官进行了差异化的规定。作为满族京官,不分文武一律乘马、不许坐轿,只有经过特许才可以乘轿。汉族文官可以乘轿,一二品京官只准坐四人抬的轿子,出京巡视才可坐八抬大轿;三品以下京官只准坐二人抬的小轿,出京巡视才可坐四抬轿。一二品地方大员如总督、巡抚,准坐八抬大轿,三品以下官员就只能坐四抬轿。但是,满族官员不许乘轿的禁令并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康熙年间很多满族文官都弃马坐轿,到了乾隆时期连满族武将乘轿都成了普遍现象,比如乾隆皇帝的亲信福康安作为统兵大将,甚至连出征打仗都要坐着轿子。虽然朝廷对这些违规乘轿的问题也曾多次下诏整饬,但是都没有真正落实,使得清朝后期在“公车”使用方面的乱象难以遏止。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向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