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宗旨增技能 千锤百炼成“工匠” ——吉林省南湖宾馆厨师长徐吉生的厨道经历
2017年4月,吉林省南湖宾馆大院内因一条消息而沸腾起来——厨师长徐吉生成功当选首届“吉林工匠”了!能够从400万吉林餐饮职工中脱颖而出,当选首届十大“吉林工匠”,这既是吉林省南湖宾馆的骄傲,也是主管单位吉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荣誉。徐吉生,30多年如一日的厨师,默默工作在厨房之内,刻苦钻研,锐意进取,把普通的行动凝聚到平凡岗位,用无限的精力演绎成道道精品。正是因为有他,凉菜班凭借其出色的工作业绩,在省内甚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名气。在凉菜班工作间的墙上,可以看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吉林省“全省职工读书自学活动先进班组”,以及省管局、南湖宾馆的先进集体、先进班组的奖状和锦旗,这应该是他带领凉菜班团队成长的证明。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其雕刻作品得到较高的评价;他的事迹曾被多家省内外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称他为“厨房里的雕刻师”。
无悔岁月说成长
能够走上烹饪之路,徐吉生说与自己的父亲有直接关系,可以说是子承父业。
没记事的时候,父亲用的那些雕刻工具就是他玩具的一部分。偶尔他也来到父亲的单位,在操作间里好奇地看着父亲和他的同事工作的情景,耳濡目染,这或许正是他迷上雕刻的起因。
热爱是成功的关键,而热爱与勤奋融为一体之后,就会产生超强的能量。凉菜工作的最初几年,使他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一次宾馆接待了一个重要的外事活动,宾馆要求凉菜全部为各吃。徐吉生制作的花色冷拼形态各异,受到了外宾的喜欢,拍下了许多照片。其实,这些冷拼并不是偶然得之,是他平日里经常琢磨,利用废弃原料反复进行试验的结果。
宾客的夸奖传到了徐吉生耳中,让他信心大增,每天利用下午的休息时间更加勤奋的进行创作。
当时家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全家人都喜欢看文艺节目,他却只看《动物世界》,把各种动物的形态记下来,反复琢磨。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到动物造型的图案,他就用透明纸描下来,不断寻找灵感。邻居家院子里养了几只鸡,一有空他就坐在院子里,观察鸡的各种姿态。2002年他在第四届世界烹饪大赛上获得的凉菜特金奖《乡情》,那活灵活现的公鸡就是来自那时的积累。
由于长期劳作和冰水浸泡,徐吉生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手指已发生变形,落下了残疾。由于雕刻作品要想长时间保存,就要放到加入的矾凉水中,送进冰箱里,这样才会延长其使用周期。一次次的在冰冷的水中捞取雕刻制品,日子久了便落下了病,但这并不能影响他对这项工作的热爱。手不灵活,还有脑子,病痛丝毫没有影响他钻研技术的热情,相反却更加的投入了。正是靠着勤奋与执着,他不断的设计出一个又一个主题鲜明、形态各异的组雕作品,深受中外嘉宾的青睐和喜欢。
历尽艰辛创佳绩
有句名言说得好:“天道酬勤”。这些年,徐吉生在国际、国内的烹饪比赛中拿了不少大奖,自1987年第一次参加餐饮比赛获得了“吉林省政府系统技术比赛第一名”起,先后夺得省、市、全国的各种餐饮大赛金牌20多块,2011年被授予“全省自学成才职工”称号。最令他自豪的是2002年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四届世界烹饪大赛上,徐吉生以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创作了冷拼作品《乡情》,一举夺得特金奖,这是所有奖项中份量最重的一块,他在世界烹饪的舞台上展示了中国餐饮人的风采。
2011年夏天,刘云山同志视察吉林期间,被南湖宾馆的食雕作品所吸引,当了解到这些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的餐台雕刻是徐吉生带领员工用萝卜、南瓜等雕刻而成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亲切地接见了他们。随后,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派出摄制组入驻宾馆,对他们的雕刻故事进行了采访。在为期一个星期的跟踪拍摄过程中,摄制组人员为他们的精湛技艺和敬业精神所折服,称他们为“厨房里的雕刻师”。
2011年7月29日晚,当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这部题为《厨房里的雕刻师》的纪录片播放时,省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记者们纷至沓来,《吉林日报》、《城市晚报》、《新文化报》、《东亚经贸新闻》等报纸都在重要版面进行了报道,吉林电视台、吉林广播电台也对此进行了专访。有位省级领导这样评价:“他们凭借一手食雕技艺,将原本毫无生气的食材变成了活灵活现的艺术品,并展现在吉林省对外接待的餐桌上,体现了浓郁的吉林地方特色和风情,很好地宣传了吉林,推介了吉林省的地方文化。”
当大型组雕《腾飞》展现在来宾面前时,众人无不为它的逼真形象和大气磅礴而震撼,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组雕刻产生的过程。比如,为了让雕出的马更有奔驰的感觉,在餐台上不那么呆板,而是特征更加鲜明,徐吉生带领凉菜班的骨干们反复琢磨,办法想了一个又一个,然后又一个一个地被他们否定了。多少次设计,多少次改动,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现在已记不清了。在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制作出十余组作品,均因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放弃。但徐吉生们并未灰心丧气,而在继续寻思路、觅灵感,到图书馆查资料、看画展、买相关的影碟看。。。。。。终于,他们找到可以更好地展现这一主题的方法,就是将一部分奔驰的骏马置于半空中。有了思路却找不到能够承载这些马匹的骨架,于是他们自己动手,用钢条焊制。又经历了数次的失败和反复修改后,他们终于通过立体的组合将马的各种姿态完整地表现出来,集中表现了“腾飞”这个主题。这组雕刻的主体是34匹神态各异的马和56朵成型的牡丹花。其设计寓意是,以奔腾的骏马代表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周围56朵绽放的牡丹花代表56个民族,整台组雕气势恢宏,每一次在宴会上出现,都会赢来一片赞叹。
每一个组雕都有一个艰辛的故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巨大画轴给了徐吉生创作的冲动,于是有了后来的《国色天香》。只有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收获灵感。
执著无私育桃李
在了解徐吉生的人眼里,他有两个方面最值得骄傲:一个是在从厨的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创作出了令人叫绝的雕刻精品;一个是培养了一批弟子,带出了技艺出众的雕刻人才。
徐吉生是由最初的一名学徒工成长为全国烹饪大师,又当选为“吉林工匠”的。师者,如果不能育人,枉称为师。徐吉生把传授厨艺作为自己成长的一部分,成为烹饪大师以后,他用在教徒的时间更多了。经过摸索和总结,带徒弟徐吉生有了自己的绝招,他能够因人而异,培养对方的兴趣,扎下心来钻研业务。他千方百计的为宾馆吸纳人才,使其成为技术骨干。胡艳春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徐吉生,那时他刚18岁。交谈中他知道了徐师傅会雕刻,而他又特别喜欢,见过几次面以后,非要拜徐吉生为师,要求学习雕刻。当时他在一家豆捞店打工,每天下了班就跑到徐吉生的家中进行学习,一年以后,进步神速的他已经刻得有模有样。可是豆捞店根本用不上雕刻,手艺使不出来。于是徐吉生找朋友,把胡艳春介绍到了一家四星级酒店,一干就是两年。可是,每当看到自己的师傅创作的雕刻作品,他都十分羡慕,特别想到师父的身边工作。徐吉生的想法是让他在那里好好锻炼,等有机会再争取。但胡艳春一刻都不想待在那家酒店,索性把工作辞了,一门心思要到南湖宾馆来,否则宁愿回家种地。徐吉生知道他的性格,认准的事就不会留退路。看到胡艳春如此热爱雕刻,而且又极有天分,聪明好学,如果因此丢掉手艺太可惜了,所以下决心找到了宾馆领导,破格录用了胡艳春。2010年,胡艳春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栏目,蒙眼刻花,挑战成功。
看着自己的徒弟一个个成长起来,这比什么都让他高兴。他知道自己学艺的艰辛,只要是徒弟虚心好学,他就会毫不保留地把技艺传授出来。
一个普通的厨师,成长为令人称道的“吉林工匠”,他的路充满了艰难曲折。他选择了坚持,执著的精神使人敬佩;他认准了奋斗,因此创造了辉煌。
每一个成功都来自多个艰难的起步。从徐吉生的身上,人们感受的不只是成功,还有他那条艰辛的奋斗之路;打动人心的不只是他的厨艺,还有他坚韧顽强的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吉林省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 赵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