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冰窖忙(上)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9-07-26 15:01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北京有不少以“冰窖”命名的街巷,如德胜门外的冰窖口胡同,前门外的冰窖厂胡同、冰窖斜街等。还有一些地名,像阜成门北顺城街以东、西弓匠胡同以北,现国家开发投资公司附近,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曾有一条冰洁胡同,原名冰窖胡同;在前海南沿和白米斜街之间的白米北巷,原先也叫冰窖胡同,等等。“冰窖”这一名称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对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有何启迪?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细数京城冰窖的来龙去脉。

  我国对天然冰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采冰贮藏的传统。《诗经·豳风·七月》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诗中的“二之日”、“三之日”分别指周历的二月和三月,相当于夏历的腊月和正月,“凌阴”即冰窖,可见西周早期就有冬季藏冰之举。《周礼·天官·凌人》曰:“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凌人”即主管藏冰事务的官员,这表明周代藏冰活动已经制度化。《汉书·惠帝纪》记载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秋七月乙亥,“未央宫凌室灾”,所谓“凌室”就是冰室。东汉张衡《二京赋》曰:“謻门曲榭,邪阻城洫”,这里的“謻门”即为冰室门。除北方以外,江浙一带也有冰窖。清初诗人查慎行《人海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明朝苏州建有16个贮藏冰块的冰厂,清军初到苏州,问这厂干嘛用的?答曰:藏冰用的。“冰”、“兵”同音,清军闻言,以为内有伏兵,于是下令烧毁,一连烧掉5个才醒悟过来。后来,因皇帝巡幸江南之需,“苏州、淮安二府,各于本处设窖藏冰”(《嘉庆会典》卷四十七),冰窖平时即由地方官府进行管理。

  古代对采冰有多个叫法,如“斩冰”、“伐冰”、“起冰”、“打冰”等,即用专门工具,把天然凝结的冰成块地开采出来。据《大清五朝会典》,康熙、雍正时期,冬至前开始采冰贮藏,“以供内廷及行幸、祭祀取用,并颁给八旗王、公、大臣、九卿、科道等官,按品支领”;乾隆时,“岁以冬至后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嘉庆时,“每年冬至三九后伐冰”,“自冬至六九以后纳于窖”。因此,数九寒天乃冰窖最为忙碌的时候,这在清人的著述中多有记载。清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窖,通河运冰贮内窖,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窖,开謻门运之。各门护城河打冰,于河边修土窖贮之,夏日出易甚便”,太液池即今北海、中海和南海,从这里开采的冰块储存于今北海公园东面的雪池冰窖。清末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冬至三九则冰坚,于夜内凿之”。一九、二九的时候,天还不够冷,须三九时方能开采,而且要在晚上进行,因为白天温度高,经过太阳照晒的冰块不耐贮藏。采冰不仅时间上有讲究,地点同样要考虑周详。每年采冰前,工部都要事先向负责掌管皇家苑囿的内务府奉宸苑行文,“指给背阴冱寒处所,以便采伐”(《嘉庆会典》卷四十七)。在背阴处采冰,同样是为了冰体坚硬、不易消融。

  采冰听上去平常无奇,实际上不但辛苦,而且有相当的技术含量。除了天寒地冻不易作业外,它对冰块的尺寸、运输、贮藏等都有特殊要求,是规划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据《嘉庆会典》卷四十七记载,“各窖冰块,每年于冬至三九后,令窖役赴筒子河、龙王堂、莲花池等处打冰,每块以宽、厚一尺五寸为率”,也就是在冬季最冷的时候,派人赴指定地点,把冰采切为一尺五寸见方的冰块。冰块体积大、分量沉、可融化,及其与气候时令关系密切等特性,决定了采冰这一行当门槛颇高,对体力、技术、经验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不是人人都能涉足其中的。张玉麟先生在《天然冰窖》一文中记述解放前私营冰窖雇工劳作之情形时说:“冰窖行业是重体力活,职工的生活十分艰苦,常年以玉米面为主食,俗称‘窝头买卖’。当立夏至中秋旺季时,活忙,劳动量大,才调换白面吃三个月”,可见冰窖工作之艰辛。由于气候变暖、效率较低等原因,采冰的场景如今在北京已极少能见到。从小住在什刹海附近的吴传本先生在《冰天雪地采冰人》一文中对采冰是这样记述的:

  “一般冰窖采冰人员选好采冰的水面后,要在水面封冰前在上游开闸放水涮河,并使水面上涨饱满”,“到寒冬,待水面冰冻后,冰窖工作人员先把采冰场清理干净,包括冰面上树枝败叶杂草、浮冰碴儿及雪土混合物等。”“民国以前采冰时首先要祭祀河神,然后由负责‘界大线’的专职人员,把冰面的采冰范围界定,算出冰场的冰产量,再用长杆冰镩界线”,“每次界好线后,要用3尺高的T形或十字形冰镩按着界好的线把冰镩下来。这种冰镩,下半截是钢制四楞,由上到下呈锥形,顸部中空楔木为心加铁箍,上装左右把手。冰镩很重,用时双手握牢把手按冰线垂直一抬一放往下镩冰,看似简单,其实镩冰要有技术——镩下来的冰块要方正,不能有大有小,不能破边,没有技术的镩下来的冰块一准儿是破碎的。在冰场镩冰的顺序是从远处开始,镩完一排再镩一排退着镩。冰镩下来后应及时运往冰窖,不能长久风蚀太阳照晒。”

  从吴传本先生的记述中不难看出,把冰采切成块,这只是第一步。辛辛苦苦采下的冰块,要迅速运至采冰场附近的冰窖中。窖内空间有限,冰块在运输时须格外小心,谨防打碎。码放时,相邻的冰块间要铺稻草隔开,以防冻结在一起,同时利于保温。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冰窖的建设与管理。

  清代京城的冰窖分官窖和府窖,官窖即官方所建并供应宫廷、在京各衙门和官员等的冰窖,府窖即王府所建的冰窖。这两类冰窖,论规模和影响,当首推官窖,这也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清代官窖由工部都水清吏司管理,其建设与分布与北京城的水系分布有密切关系。元明清三代经营北京城,都将西北部玉泉山及其周边的泉水作为供应城内的重要水源。陈宗藩《燕都丛考》曰:“城有壕,皆玉泉水也。内城之水,发源玉泉山,经高粱桥至城西北分二支,一循城北转东折而南,一循城西转南折而东”,“外城壕水亦自玉泉分流,至西角楼绕城南流,折而东,至东角楼环绕七门,东达运河”。因此,像紫禁城内的几处冰窖,景山西门和北海东门之间的冰窖,德胜门外、正阳门外的冰窖,以及海淀区畅春园(今北京大学西门对面)、中关村的冰窖,无不建在水量充沛之地,以便就地取材、运输与使用。

  官窖又可分为砖窖、土窖两大类。砖窖为半地下式,用砖砌成、隔热保温,储藏条件好,所藏冰块不易融化,缺点是造价较昂,主要分布于紫禁城内及其周边,供皇家御用;土窖系挖土方而成,储藏条件不如砖窖,优点是空间大、造价低,便于大规模贮冰,主要分布在正阳门外和德胜门外,供衙署吏用。据郭美兰《康熙修建畅春园冰窖工程清单》,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六月,内务府郎中佛保发现畅春园土窖所藏冰块大量融化,原藏30000多块冰只剩下5000多块,于是奏请新建砖窖。土窖隔热保温条件之逊色,由此可见一斑。冰窖分为砖窖和土窖,这既是封建制度强调等级尊卑的必然结果,也有区分用途场合、降低建设成本的实际考量。

  官窖究竟有多少座、储冰量有多大?从文献记载来看,清代官窖的分布和储量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据《大清五朝会典》,康熙朝在3处建有冰窖,分别为:紫禁城内5座、藏冰25383块,景山6座、藏冰77238块,德胜门外8座、藏冰106000块,合计19座、贮冰量达208261块。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景山的6座冰窖中,从通州取冰的3座冰窖共减冰4000块;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德胜门外减窖5座,剩余的3窖藏冰量合计为57276块;雍正朝德胜门外冰窖每窖增冰5842块,因此雍正朝冰窖合计3处、14座,贮冰量为155897块。乾隆朝的官窖数量和藏冰数量都有增加,紫禁城内、景山西门外和德胜门外原有的14座砖窖,贮冰量为105700块,“以供各坛、庙祭祀暨内廷之用”(《乾隆会典》卷七十四)。其中,位于紫禁城内隆宗门外的5个砖窖和景山西门外的第五、第六窖,由内务府直接管理,“以供殿廷之用”(《嘉庆会典》卷四十七);景山西门外的其余4个砖窖和德胜门的砖窖,专供坛、庙祭祀之用。砖窖以外,在德胜门外、正阳门外各建土窖2座,贮冰量为100000块,“以供公廨官学及各门各监狱官设暑汤之用”(《乾隆会典》卷七十四)。因此乾隆朝冰窖共计4处、18座,贮冰量为205700块。嘉庆时期,德胜门外的土窖减少1座、藏冰量减少20000块,因此嘉庆朝共计4处、17座冰窖,贮冰量为185700块,光绪朝相沿不改。清代《钦定工部则例》记载的冰窖有4处,其中:紫禁城内砖窖藏冰25000块,景山西门外砖窖藏冰54000块,德胜门外砖窖藏冰26700块,正阳门外土窖藏冰60000块,德胜门外土窖藏冰20000块,合计为185700块。

  曾经盛极一时的京城官窖,如今绝大多数已难觅踪迹。留存至今的,是北海公园东面、位于雪池胡同的雪池冰窖,也就是《大清五朝会典》《钦定工部则例》等书中频繁出现的“景山冰窖”、“景山西门外冰窖”,厚重敦实,现已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实地观看。清末,原有的官窖府窖无法正常维持,其中一些陆续由私人接手,转为既负责保障官方、又面向市场经营的民窖。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官府逐渐放开管控,民间资本得以进入,在多个地点兴建民窖,市场上冰窖行业逐渐兴盛起来。像北海公园东面、位于恭俭胡同的恭俭冰窖,始建于清末,原名德顺冰窖,与东直门外的义和冰窖等,同属于民营冰窖。恭俭冰窖由砖砌成,内部仿官窖建筑成拱券形式,贮藏条件明显优于大多数挖土方而成的民窖,对于我们了解官窖的形态颇有助益,现也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因天然冰卫生条件难以达标,特别是高效率的人工制冷业的兴起,绵延三千年之久的天然冰窖,终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像德胜门外的冰窖,就属于消失在历史进程中的著名建筑。据《雍正会典》卷二百九,康熙时德胜门共有8座冰窖,“每窖一万三千二百五十块”,储冰量合计达106000块。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德胜门外冰窖减少5座,剩余3座的储冰量共计57276块。张玉麟《天然冰窖》一文写道:“德胜门冰窖,据说建于明万历年间,在德胜门外西护城河北岸关厢两侧,计有八座,窖基坚实,窖底用柏木杆打桩,石帮石底砌成。冰窖上层地面系用大城砖围住,窖顶嵌黄琉璃瓦,人字形的两处分水。窖内结构全是拱形建筑,无梁无柱,好似城门一样”;“窖周围住户稀少,日后逐渐增多,形成了街道,名曰冰窖口,至今仍沿旧称为冰窖口胡同”。只可惜这样规模宏大、建筑考究的冰窖,今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冰窖口胡同”这一名称,让人想往当年的风采。

  

  作者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祁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