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冰窖忙(下)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9-07-26 15:33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前面说过,清代京城的官窖由工部统一管理。在今天看来属于机关事务管理范畴的采冰、藏冰、颁冰诸项事务,在清代被称为“冰政”。《嘉庆会典》卷四十七曰:“冰政,量岁之所需而藏于窖”。工部下辖四个司,分别为营缮司、屯田司、都水司、虞衡司,冰窖事务由都水司具体负责。据《钦定工部则例》,都水司每年选派满、汉司员各一人作为管冰监督,管冰监督按照工部核准的数目支领钱粮,及时组织采打洁净冰块,按照各官窖规定的数量收藏冰块,以备应用。冰块入窖时,管冰监督派人前往查验,一同进入冰窖,待冰窖封固后,据实开列各窖收藏冰块数目,以备查核。一年任期届满后,管冰监督将使用过的冰块数目、剩余冰块数目开列明细,并将京城个衙门领冰小票汇齐,报都水司稽核。

  冬季窖藏的冰块都用到什么地方呢?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供宫廷御用,包括三方面:一是坛庙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每年朝廷向京城各处坛、庙致祭以及求雨等活动,为保证祭品新鲜,都要由工部提前派官车供应原块净冰,也就是整块未化且纯净度高的冰。祭祀的坛、庙用冰量无定额,由太常寺按需向工部行文领取。二是宫廷日用,既包括紫禁城内各处用冰之需,也包括皇帝外出巡幸途中及驻跸之地室内降温、御茶膳房备膳等所需。据《钦定工部则例》,每逢皇帝巡幸,沿途需用冰块,工部得到御茶膳房通知后,当天即向大兴、宛平二县行文,“星即传知沿途经过各府、州、县,照例敬谨预备。”《乾隆朝上谕档》记载,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六月初二,军机处奉旨查膳房和茶房的用冰数量,奏称:“膳房四局每日共用冰四块,今减去二块,止给二块;茶房每日用冰一块,今减去半块,止给半块。”御茶膳房只是内务府所属众多机构之一,其每日用冰尚且如此,整个内廷用冰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三是食材保鲜。比如,景山西门外的六座冰窖,每年春季都要打开第五、第六窖,专供内务府掌仪司官果局收藏果品。每逢陵寝大祀,内务府所属网户进京采办鲜鱼,沿途每日需用大冰一块,由工部行文地方官提供。

  另一类是供衙署吏用,也包括三方面:一是各衙门消暑。每年从五月初一到七月底,工部都水司负责向在京各衙门供应冰块。都水司派出管冰监督,提前核对各衙门每日领取冰块数目,预备领冰小票,要求各衙门出具公文,到工部照数领取冰票,凭票供冰。据《钦定工部则例》,在京各衙门用冰量多寡不一,大多数每日供冰1块,但也有少数用冰量较大,最多的为刑部,每日供应20块,其次是工部(17块)、户部(16块)、都察院(16块)、刑部监狱处(15块)、步军统领衙门监狱(10块),等等。在京各衙门每日用冰合计达231块。《光绪会典》卷六十一的记载有所不同,在京各衙门每日用冰合计213块。因此,整个暑期在京衙署用冰总量约在20000块左右。二是向官员赐冰。据《康熙会典》卷一三九,赐冰的范围包括:“八旗王、公、大臣、九卿、科道等官,按品支领”,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曾停止向八旗及各部院衙门供冰。三是供应官设暑汤。在正阳门、崇文门、阜成门、安定门、地安门、朝阳门、东直门、德胜门、宣武门、西直门、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等14处,从小暑起至处暑止,每天供应官设暑汤。其中:中伏每天,每处给冰6块,合计96块;中伏之前、末伏之后的每天,每处给冰4块,合计64块。

  工部都水司除了负责采冰、藏冰、供冰、颁冰等事务外,还要负责集中支付相关费用,包括冰窖建设和运营维护两大方面。首先是冰窖建设费用,前面提到,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内务府奏请在畅春园修建砖窖贮冰一事,建砖窖、铺甬路和人工费需银高达13226两。又据《钦定工部则例》,正阳门外、德胜门外的土窖共需蓬盖丈席323领,每领需银8分,都水司按七一折给付,共需银18两3钱4分6厘;需用隔热保温用的稻草16286斤4两,每斤需银1厘8毫,共需银29两3钱1分5厘;需开挖土方608方4分2厘,每方土用民夫2人,每人给钱75文,共计91263文;需办买竹竿173根,每根银4分,共需银6两9钱2分;草帘工价钱800串。因此,冰窖建设是一笔不小开支。

  另一项是冰窖建成后的运行维护费用。冰块入窖、出窖及沿途运输,都离不开窖役。据《钦定工部则例》,紫禁城内砖窖所藏之冰为25000块,每块运价为7厘4毫;景山西门外和德胜门外的砖窖,以及正阳门外和德胜门外的土窖,共藏冰160700块,每块运价4厘2毫。以上冰窖共藏冰185700块,运费共计859两9钱4分,按照每银一两折钱800文,共需687串952文。前面说到祭祀前工部派官车向各坛、庙运冰,如果官车不够,允许外雇车辆,每车给制钱200文。运送曹八里屯、静安庄两处,如需雇车,每车给制钱300文、两名窖役各给制钱60文。左右翼宗室学及八旗觉罗学所需冰块,每日由4名冰窖窖役运送,每人给钱60文。每年为供应热河皇差,承德、滦平、丰宁三府县需要提供冰块,承德府实准销银105两6钱4分1厘,滦平县实准销银43两9钱9分6厘,丰宁县实准销银12两6钱9分8厘,合计需用银160余两。此外,由于土窖保温条件有限导致部分冰块融化,每年从五月初一到七月底,正阳门外、德胜门外的土窖每天都需要窖役起土掏水,整个暑期共需640人次,每人次给钱75文,共需钱48000文。所有冰窖事务开支,均由管冰监督向工部节慎库支领核发。

  从以上开支情况不难看出,大部分花费集中在冰窖建设上。仅康熙三十九年畅春园砖窖的建设费用,就足够京内十余个官窖运行10年的开支。因此,冰窖具有前期投入大、后期运维省的特点,如果转而面向市场,选址恰当、经营得法,不失为一本万利的赚钱买卖,这也是清末以降民间资本涌入冰窖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天,我们从机关事务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历史上的冰窖,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清代京城官窖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管理。工部都水司对藏冰、供冰、颁冰、经费核销以及冰窖建设运维等事务管理地井井有条,其要义就在于集中统一。在供给侧,由一个部门来统筹冰窖的选址、建设、数量、容量等要素,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在消费侧,该部门根据祭祀、食品保鲜、降温消暑等不同需求,按标准分别向坛庙、宫廷和京内衙署百官供冰。这里所说的标准,既包括质的因素,也包括量的因素,各有等差,著为条例。

  在实际运行中,实行管、办分离。管的方面,管冰监督作为政府机构代表,由政府选派,对政府负责,人员定期轮换,主要承担宏观管理的任务,管制度、管标准、管数量、管配给、管经费、管监督。在大的集中管理之下,又有小的分散管理,即考虑到供应内廷的特殊需要,将部分冰窖的管理使用权直接交由内务府掌仪司等机构负责,“其果品出窖入窖,由官果局自行封固”(《钦定工部则例》卷七十八),都水司不进行干预,双方各得其便;办的方面,官窖采冰是由工部出钱、“募夫伐冰”(《乾隆会典》卷七十四),属于向社会购买服务;在每年五月至七月的用冰高峰期,由于人力运力不足,除动用国有资产(官车)外,允许雇佣民间车辆运冰、起土掏水等按工作量支付人力成本;官窖“如藏冰不敷用,从市采买”(《乾隆会典》卷七十四),如遇皇帝离京出巡、避暑等,则依托地方力量,由行在地保障供冰,所需经费由工部统一支付。因此,清代官方冰窖的建设、运行与管理,蕴含了现代机关事务工作集中统一管理理念和向社会购买服务等因素,值得发掘和总结。

  其次,冰窖意味着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也可以从夏季制冷和建筑节能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夏季制冷方面,冰窖所藏之冰取自天然,就地取材,方便使用,对生态环境毫无损害,且制冷效果显著。根据物理学的常识,冰的比热为0.5,0°C(即32°F)时冰的密度为0.91679,-17.8°C(即0°F)时的密度为0.91935,0°C时1公斤冰化为水大约需要吸收80千卡的热量,如果温度每降低1°C,就要多吸收0.5千卡的热量。我们不妨测算一下:每块一尺五寸见方的整冰,重约115公斤左右。假使冰窖内为-10°C,夏季将冰块取出置于房间内完全融化成水,大约需要吸收9775千卡的热量,制冷效果真是相当可观了。

  建筑节能方面,冰窖所藏之冰历来都是“计块酬值”(《乾隆会典》卷七十四),正所谓“卖了是钱,化了是水”(张玉麟《天然冰窖》)。因此,冰窖不同于其他建筑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对保温性能十分看重,这对材料和工艺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据郭美兰《康熙修建畅春园冰窖工程清单》,康熙三十九年修建畅春园冰窖,用到的建筑材料有:城砖、沙滚子砖、二等筒瓦、勾头、滴水、平瓦、黑白石灰、熟铁楔子、生铁楔子、旧蓆、麻绳、粗布和多种木料。具体施工方法是:“包檐,以旧石柱为基石,用豆渣石墁台阶,置鼓门、脚柱石。四面墙基,以柏木为钉,表面铺豆渣石,灌浆。窖底四面墙高七尺、厚三尺,用旧式城砖垒砌灌浆,上面墙高八尺、厚二尺五寸,用旧式城砖垒砌灌浆,表面贴沙滚子砖,抹以石灰泥,再码以筒瓦。临门建房一间,其长九尺、宽八尺,柱高八尺五寸、梁三道,设门,地基掺石灰填土三层,以旧石柱为基石,豆渣石墁台阶。其墙用旧式城砖垒砌灌浆,表面铺沙滚石,石灰掺土抹平,再码以筒瓦。”墙体用旧式城砖垒砌灌浆、地基用石灰掺土三层填埋等措施,对于窖内保温隔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多次提到的豆渣石,是一种吸附能力很强的建筑材料,对于吸收冰窖内的杂质、确保冰质纯净有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进步,冰窖用到的诸多材料和施工方法,现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对我们运用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建筑节能仍具有启发意义。

  冰窖,这一兼具器物文明、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特征的发明创造,历经数千年寒暑洗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见证了“有限取诸自然、无害回归自然”理念的成功实践。在大力倡导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今天,我们期待着能不断探索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或许这正是冰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历史财富。

  作者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祁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