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一幕一春秋——话说官邸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9-07-26 16:06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官邸,作为“郡国朝宿之舍”,自产生以来,在履行居住功能外还承载着无数人欢愉悲歌的传奇旧梦,也背负着数个朝代兴衰更替的沧桑变幻。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一切都成为过往。有人说,所有的过往都是镜鉴,今天,就让我们卷起历史的珠帘,追溯官邸发端的历史,走进它承载的故事与启示。

  起于战国 兴于两汉

  穿越千年历史,搜索浩瀚知库,“官邸”最先出现在《史记·范睢列传》中。范睢任秦国丞相后,帮助其成为丞相的伯乐王稽曾对范睢说,“事有不可知者三,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此处所称的馆舍,就是秦昭王赐给范睢的官邸。

  官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含义和称呼。有的朝代将在京城建造,专供官员居住的房子称为“邸”;有的朝代称朝廷赐给官员的住房为官邸,不分京内外;官邸在称呼上有“舍”、“府”、“第”、“宅”等多种叫法,不一而足。

  翻开大汉王朝的历史,官邸已是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刘邦建立汉王室后发布《同安辑令》,规定凡是列侯一级官员,发官印绶带,赐宽大官邸;俸禄两千石的武官,可迁居首都长安,赐次一等官邸。在西汉,居住官邸成了官员的一种福利,也是一种政治待遇,官邸在其居住功能之外,逐渐负载上了个人追求、地位、财富、身份等要素。

  东汉梁冀的出现,把官邸的负载推高到了历史新高度,即使晚清的和珅也只能望其项背。

  梁冀属汉顺帝时的外戚,梁皇后的弟弟。当时,梁家前后出了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仅次于皇后的妃嫔),二个大将军,三个驸马,朝内的文武大臣中梁家占据了半壁江山。仗些背景,梁冀在朝内专横跋扈,目无百官。为与百官地位相区别,显示其天下“第二皇”的地位,他穷极当时工匠之所能,大兴土木,兴建豪宅,官邸内柱子墙壁都镀上铜漆,窗户镂刻成空心花纹,所有台阁四通八达,相互呼应,长桥凌空高悬,石阶横跨水上。他还广开园林,挖土筑山,模仿东西崤山的走势,把假山装饰得有如天然而成,豪华程度堪比皇宫。

  因梁冀生活奢靡、专权乱政,汉桓帝便借宦官单超、徐璜等人之力诛死了梁冀,并满门抄斩。在拍卖梁冀财产时,竟得到30多亿银钱,相当于当时国家税收的一半。汉桓帝借宦官之力除掉梁冀后,封五位宦官为列侯,很快又形成了宦官霸权的局面,从此大汉王朝的雄风由盛转衰,直至汉廷大权旁落。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讲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所说的“小人”,就是以梁冀为代表的腐败官僚,单超、徐璜等宦官为代表的特权阶层。

  唐宋开盛世 官邸有规制

  唐、宋两朝时期,中国的发展空前繁盛,科技、文化、诗词、官员管理制度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先谈一下宋朝,宋朝的官员制度相当完善,《玉海》官制中对官员章服、功臣、俸禄、休假、谥号等内容作了详细规定,宋朝籍此以保证文武官吏安于职守,孜孜以求仕进通达、效忠皇帝与国家。官邸制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完善发展,尤其是宋朝还成立了专门的官邸管理机构“楼店务”。

  宋代的官邸规定大致有:京官以买房为主;外地赴京做官的提供官邸,家属可住,退休后搬离官邸;官邸内一应家具、杂物,均由朝廷根据入住者身份与职位进行提供;官员调任或退休,所有家具杂用,按清单归还楼店务。寇准为今陕西渭南人,曾任大宋宰相,为官四十余载,先后辅佐太宗、真宗、仁宗三位皇帝安邦治国,声名远扬,在位时只住在朝廷提供的官邸内,没有为自己建造一所私宅。有至亲不解问曰:“何不趁鸿鹄高飞之际,造厦以荫子孙?”寇准说:“吾乃当朝宰相,岂可助长奢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寇准以身作则,不造私邸豪宅,廉政为民,下属均不敢奢侈,他个人也成为一代名相,辅佐当朝皇上开创了中国历史中少有的繁荣盛世。

  唐朝是中国思想和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官邸也多反映在该时期的诗篇里,搜索《全唐诗》就能搜出84条“官舍”(官邸),通过唐代诗词看出,这一时期官邸并非只建在京城。白居易曾任长安秘书监,官至三品,在《自咏五首》中写到,“官舍非我庐,官园非我树,洛中有小宅,渭上有别墅”。此处官舍即当朝赏赐的官邸。诗词清楚反映白居易公私分明,私房在洛阳城中,陕西有套私家别墅。唐朝名相裴度在《太原题厅壁》中写到,“危事经非一,浮荣得是空,白头官舍里,今日又春风”。面对得失荣辱心态淡然平和,虽然身居官邸,但能看到荣华富贵最终是过眼云烟。诗人刘长卿曾任随州刺史,在《登馀干古县城》中写到,“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昔日官邸所处的繁华地段,如今已是杂草丛生,被越来越高的蓬篙掩埋起来,城墙虽在,但只能听见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整个古城的残破和冷清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官邸乃至国家命运的忧虑。

  如梦如烟恭王府 繁花盛景已做古

  大明王朝享国276年,曾被康熙皇帝以“治隆唐宋”来称颂,即治理的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好。明朝的官邸制度沿袭了唐宋时期的规制,用官邸来保障文武官吏安于职守,忠于皇家。但在官邸的建设上加入了主人的意见,有了人性化的特征,有些官员喜欢青砖灰瓦,低调简朴的建筑风格,而京城的官员大多喜欢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庄重建筑。

  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为官清廉、政绩显赫,皇上赐建官邸一座。但在官邸建造过程中,他坚持采用江南山水风格的建筑,大门由水磨青砖砌成,四周墙壁也由青砖围护,房屋大多采用木制结构,简朴庄重。

  享国268年的大清王朝,留下了诸多以官邸为题材的经典故事。清朝定都北京后清政府将汉人统统赶到外城去住,把内城腾出来给旗人,按照“一品官给房二十间,二品官给房十五间,三品官给房十二间,四品官给房十间”以此递减的标准进行实物分配。到康熙帝时,实物分配已难以为继,开始采取货币分配方式,即“按照一间折价三十两”的标准建立起货币补贴制度。清朝的官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范皇家资产流失和官员腐败的作用。可当大名鼎鼎的贪官和珅的出现,把大清王朝许多完美的制度都送入了历史的垃圾池里。

  清乾隆年间和珅从管库大臣、乾清门侍卫一步步干起,直至做到步军统领、内务府总管。在宫中地位扶摇直上的和珅看上了什刹海附近一片闲散的宗室宅第,经改造成了和珅府邸。该府邸占地约6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明廊通脊,气宇轩昂,仅次于帝王居住的宫室。府后的萃锦园则衔水环山,古树参天,曲廊亭榭,富丽天然。因和珅专权纳贿成性,触怒朝野,后被嘉庆帝赐于极刑。在查抄和珅府邸时,竟抄出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国库二十年的总收入。可见当年京城流传的民谣“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一点不夸张。到了咸丰元年,该府邸被赐于恭亲王奕訢,才始称恭王府。

  历史有其内在规律,有时一个事件、一个人也可影响历史车轮的运转。自和珅之后,大清王朝苦心经营的“康乾盛世”遭到巨大破坏,中国历史也仿佛失去了发展的元气。

  官邸充斥缓歌漫舞 土窑蜗居天下救主

  辛亥革命后,民国的治国方略有了很强的西式色彩,在官邸建设管理上也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特征。民国的政治生以南京为主要阵地,虽然仅有二十几个年头,但却留下了四百多栋豪华官邸。

  国民政府为稳定军心、犒劳将领,在南京为陈诚、顾祝同、汤恩伯、阎锡山等著名官员建设了一批洋房官邸,每一栋别墅都带有花园,水电设施一应俱全,内部装修大多采用水晶、大理石、黄铜等,豪华程度令人咋舌。南京市颐和路就是这些官邸的集中区域,占地约69万平方米,绿化率达65%。

  无论前方战事多么激烈,官邸里几乎天天缓歌漫舞,弥漫着浓烈的酒香。有史料记载宋子文爱好美国堪萨斯市炸牛排,每天会有飞机给其专运;戴笠爱好美食,无论去谁家应酬都要带上自己的厨师,还得带上足够两桌用的精美餐具,与一些市面上买不到的名贵食品、洋酒。蒋介石在南京的官邸美龄宫富丽堂皇,内部装饰奢侈华丽,有“远东第一别墅”的美誉,到南京参观过它的,没有一个不为它的豪华而惊叹。

  被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称为生气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共产党领导人却住着天底下最寒酸的“官邸”。在陕北延安他们和当地农民一样住窑洞,点油灯,睡木板床。1947年,蒋介石曾来过延安,并亲眼看见了他的对手毛泽东住过的那间窑洞,与当地农民的窑洞没有任何区别,门窗是没有油漆过的陈旧的木头做的,窑洞内墙面剥落,靠窗的那张榆木桌的桌面坑洼不平,简陋的床也是榆木钉起来的。面对这些近乎原始的窑洞,蒋介石感到十分震惊,他无法想象毛泽东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并一次次取得战争的胜利。即使他败走台湾后也没有弄明白,住土窑洞的毛泽东怎么成了中国救国救亡的主人。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同时期的官邸承载的使命、折射的执政逻辑也不同,如今,官邸已成为我们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官邸发端的历史和故事,对于继承我党光荣传统,规范各级公务人员待遇,建立适当激励机制,维护安于职守的公务人员队伍都具有深远的参考意义。

  作者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贾建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