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机关服务中心后勤服务能力的探索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9-07-26 16:28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机关后勤服务工作是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关履行职责、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政务工作的效率和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如何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笔者结合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服务中心的历史沿革、实际情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提升机关服务中心后勤服务能力进行初步的分析探索。

  一、基本情况

  1994年11月,原国家体委《关于组建国家体委机关服务中心的通知》(体人字〔1994〕728号)明确,撤销国家体委行政事务管理部,组建国家体委机关服务中心,将原行政事务管理部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机关,服务职能划归机关服务中心。原国家体委行政事务管理部人员整建制转入机关服务中心,机关服务中心属于差额补助事业单位。截至2018年2月,机关服务中心编制内人员84名,平均年龄52岁;编制外合同制人员110名;自管退休人员124名、离退休干部局代管退休人员32名,共计350人的庞大干部职工队伍。通过退休方式进行自然减员,编制内人员仍超编14人。干部队伍结构严重失衡,无法形成干部培养的梯次结构;中心负担的退休经费没有固定专项来源,退休人员所需要的大部分费用由中心自筹解决,导致退休经费保障程度也呈不稳定趋势;自身没有可经营性的资源,缺乏造血功能;自办服务成本相对偏高。

  二、机关服务中心后勤服务工作面临困难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是人员严重超编的主要因素。机关服务中心成立之初,有正式职工266人。这支队伍是在机关后勤岗位工作多年的老同志,长期以来奉献在急、难、脏、累的第一线,存在着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人员老化问题。单位成立后,又先后接收多家企业和部门,使机关服务中心干部队伍更加庞大,且生存空间逐步缩小。经过近二十年的自然减员,目前仍有在编人员84人,离70人的规定编制还有差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支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不断解决机关职能分解和体育系统各类困难而形成的庞大队伍。

  (二)自身资源的匮乏导致抵御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差。机关服务中心成立时,事业基金630万元,家底比较薄。并且在体育总局几次机构或职能调整中,中心接收是保障性职能,投入了多年的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它们的历史遗留问题;历经的数次改革和变化,为体育总局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同时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近几年,虽然在体育总局的支持下,中心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严重缺少可经营性资源资产且在编人员严重老化,导致机关服务中心抵御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对各项政策的依赖性较大。

  (三)机关服务中心行业特点导致受市场物价水平冲击突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各类物资、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机关服务中心的服务成本也势必不断提高,负担越来越重。随着国家改革和政策的调整、人员结构的变化、物价上涨以及服务收费与服务标准的不对称导致的中心“减收增支”的问题会日益突出,确实难以正常开展工作,一些保障性的工作也必将受到制约,其影响波及体育总局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是机关服务中心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三、提升机关服务中心后勤服务能力的措施

  坚持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改革方向,按照管办分离、事企分开的要求和集中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以加快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为主线,推动经营类后勤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逐步脱钩,并根据机关后勤服务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的转变,调整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运行机制。

  (一)加大向社会购买后勤服务力度。按照相关部门关于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机关办公楼区物业服务、会议服务、餐饮服务等后勤服务项目,应当由社会力量提供,但因涉密等不宜社会化的机关后勤服务项目除外。积极推进服务项目和用工方式的社会化进程。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将劳动密集型、主要由编制外合同制职工承担的,条件成熟的服务项目外包给社会专业公司,做好编制外合同制职工的经济补偿和移交工作,签订项目服务协议,积极推进服务项目社会化进程,减少庞大的人员队伍压力;同时,借鉴其他部门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逐步实施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推动用工方式的社会化进程。

  (二)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苦练内功、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机关服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共识,近年来机关服务中心通过学习和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和机制,在管理工作中积极推行层次管理等多种途径,不断推动着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坚持“保安全、送温暖、不添乱”的工作目标,工作实行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后勤服务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转变了后勤干部职工的思维模式;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框架,加强预算编制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支出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成本核算,学会运用经济效益来衡量工作的实效性。建立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工作量化的岗位责任制和职责明确、权限清晰、待遇透明、比例适当、管理规范的岗位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用人机制,增强机关后勤服务事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探索针对不同服务项目和不同服务过程,建立一套服务对象认可,后勤服务人员共同遵守、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准则和依据,以具体操作规范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抓手,逐步实现依法管理、依规服务的目标。

  (三)坚持机关后勤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自机关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在体育总局党组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在机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机关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干部职工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依靠自身力量克服困难、挖掘自身潜能创新发展上来。但是,现阶段机关服务中心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维持和生存,中心的发展还有赖于与体育总局在人员调整、职能转变、资源资产配置等方面共同研究政策、创新思路。

  强化后勤部门在政府机构中的定位以及后勤工作的职权范围和相关责任;将原列入行政管理职能的一些服务性、事务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委托机关服务中心承担并在经费上予以保证,从靠“管”“办”分离来理顺机关后勤管理思路,转变为“管”与“办”相统筹;在现阶段适当招聘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使机关服务中心逐步并最终形成一支编制和年龄合理人员队伍;优化整合体育系统内的垄断性资源和职能,均衡事业单位资源资产的占有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体育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同步享受体育事业改革成果的愿望。同时,能够使机关服务中心由依赖拨款方式向完善造血功能的方式转变,不断增强服务保障的综合实力,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服务局  高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