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制度建设 开创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崭新局面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9-07-29 11:0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2015年9月,沈阳市委、市政府迁址浑南区的工作正式启动,伴随驻地迁移工作的完成,为加强市委、市政府机关事务的统一管理,2015年1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以迁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基础正式组建沈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办公室,并与市委办公厅合署办公。由于沈阳市委、市政府迁址后,处于运行磨合期间,问题较多、任务较重,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把主要的工作重心一直放在了集中办公区的保障服务上,资产管理、节能管理、房产管理、公车管理等管理职责暂时没有实现统一管理。2017年12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市机关事务管理办为基础,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其余后勤管理、节能管理,市财政局资产管理等职责划给我办。随着新一轮的党政机构改革,拟正式成立沈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成立三年来,我们始终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每年都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工作主题,分别为“基础建设年、规范建设年、服务质量提升年”,大力弘扬“马上办”“钉钉子”精神,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目标导向;坚持精准对标,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学习先进地区的理念和经验,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干部职工队伍实现了全面融合,制度规范体系初步构建,各项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新址办公实现平稳顺畅运转,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所有这些都得益于在国管局、省管局的指导和帮助,得益于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得益于全办上下的精诚团结和奋力拼搏。

  我们把探索社会化的后勤保障服务模式作为提高服务保障能力的根本手段。为克服后勤保障一线人员不足,原有服务保障体制落后的问题,我们通过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经验,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认真测算运转成本,核算保障人员数量,最终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用了社会化的服务保障模式,聘请专业物业公司负责市委、市政府集中办公区的环境保洁、会议服务、餐饮服务、安保服务、设备运维等保障工作。既提高了服务保障工作的专业化水平,降低了管理成本,也实现了从专注保障服务具体工作向专注保障服务监督管理的重大转变。这是我市在后勤服务管理体制创新领域的积极探索,也是贯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条例》,顺应机关事务工作发展的现实要求。与此同时,根据保障模式社会化的体制变革需要,我们及时建立配套的监管机制和物业服务绩效考评机制。对设备维护、服务标准、工作规范等方面建立量化指标,实施“周考核,月总结,季奖惩”制度。认真梳理服务保障工作流程,找出关键节点,逐步建立构建运营成本管控、保障人员管控、服务质量管控等综合物业服务监管机制,积极促进物业公司全力提升服务效能和保障水平。与此同时,重点加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管理,与公安机关联动,对全体物业工作人员进行政审,建立信息档案,加强纪律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和业务技能,进行动态监管,坚决杜绝不稳定因素。

  我们把深入开展基础管理和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作为提高服务保障能力的重要基础。面对迁址后的新环境和新挑战,我们在第一时间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办公房屋、基础设施、运转设备、园林绿化、消防设施等基础数据信息进行摸底清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形成完备档案资料和数据库,分别建立了办公用房、机电设备、庭院绿化等数据库,为实时分析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决策奠定基础,努力摸清底数,做到心中有数。与此同时,科学划分各处职能,制定岗位职责,明晰工作任务,努力打造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沟通顺畅的工作格局。建立了涵盖综合管理、设备运行、工程建设、安全保卫、食堂保障、会议服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党建工作、物业服务共10方面的基础制度体系,近10万字的制度汇编已经完成。特别是严格执行国家、省市财务管理法规制度,将全部收支活动都纳入制度框架进行监管,严格监管经费预算管理、采购管理、经费支出管理、经费报审批等。对政府采购购买目录外的可自行采购的办公设备、电子设备、食堂耗材、保障类耗材等物资采购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按照法定流程确定供应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严肃性。2017年以来,市委提出加强机关建设,提高服务效能,助力营商环境建设要求,我们依据相关法规制度和外地经验,紧密结合我市工作实际,起草了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环境建设等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我们在全市机关事务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

  我们把推进公务用车和办公用房管理的法治化建设作为提高服务保障能力的关键环节。2017年初,市委、市政府赋予我办公务用车和办公用房相关管理工作,由于任务量大、基础信息不全、业务素质较弱等原因,一时间给工作展开带来很大困难,我办接到任务后,立即成立工作组尽快熟悉情况,特别是中办、国办出台新的管理办法后,我们坚持“依法依规、积极协调、稳步推进”的原则,扎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一是广泛调研学习,全面摸清底数。收集整理全市各县市区公务用车、市直保留车辆和未处置车辆基础数据,详细统计全市107个市本级党政群机关及其所属691个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的使用、租用、出租和闲置情况,建立基本信息管理台账,做到“一口清”,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严格审核程序,积极稳妥处置。公务用车方面,为实现车辆运行经费达到节支率7%以上的中央要求,按我市车改总体方案,封存市直机关取消车辆2747台,拍卖转让车辆817台,报废解体车辆1042台,剩余取消车辆将依法履行相关法律程序后做报废处理;推进标识化管理,对市直机关实施“沈阳公务”标识化喷涂,指导13个区县(市)完成标识化喷涂工作。办公用房方面,严格核定办公用房使用标准,对各单位上报的建设办公用房等问题,依据相关法规政策提出回复意见;积极为市直机关协调办理办公用房调剂工作,有效解决部分单位办公用房不足的问题。三是扎实推进公车信息化平台建设。按照省管局和市领导要求,我办加快公车信息化平台建设,专门到北京滴滴公司调研学习,多次与省平台对接工作,经公开招标确定中标单位后,为市直机关保留车辆加装卫星定位系统,完成了平台建设、车载终端安装和平台使用培训工作。目前,公务用车信息化平台开始运行,该平台具有三项功能:一是公务车辆预约,主要为各单位用车提供网上审批与备案;二是公务车辆调度服务,可实现综合执法车辆调度、社会化车辆租赁服务;三是监督管理,可实现车辆实时动态监管,运行情况统计报表等,纪检监察和车辆管理部门可通过该功能实现实时监管和技术评判。从近段时间的运行来看,平台大大提高了车辆审批使用效率,加大了公车“跑冒滴漏”的监管力度,实现了公车管理科学、便捷、高效、透明的无纸化办公条件。同时,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机关事务管理平台建设,将会务保障、资产管理、车辆管理、办公用房管理、安全保卫等业务,全部纳入统一管理平台,实现机关事务管理智能化、实时化、数据化。

  我们把整合社会资源大力打造方便高效的办公环境作为提高服务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为满足市委、市政府集中办公需要,我们通过沟通协调,多措并举,创新载体,努力将重要的社会服务资源整合到集中办公区来,服务满意度大幅提升。一是协调公交集团,利用现有公交车,在早晚高峰开设8条公交专线,将市委、市政府新址与主城区联通,极大地方便了机关干部和周边市民的上下班出行。二是在办公区内设立盛京银行营业网点,实现机关财务工作和银行相关业务的无缝对接,极大地方便了办公区的财务管理工作。三是沟通沈阳副食集团,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厨房快递”模式的菜篮子工程,机关干部可以通过手机购买蔬菜、果品、肉禽等生活物资,线上支付,线下取货,切实方便了大家的生活。四是引进移动、联通、电信、盛京通公司入驻办公区开设服务站,实现了移动、固话、宽带、地铁公交卡全口径业务的一站式办理;同时协调省市图书馆,引进了移动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阅读器项目,协调沈阳铁路局,引进自动售票机,进一步为干部职工提供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功能丰富,多点推进的服务保障格局逐步形成。

  我们把制定沈阳市党政机关办公环境规范化建设标准作为提高服务保障能力的创新之举。2017年为深入贯彻市委加强机关建设的实施意见,助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切实打造一流机关和首善机关,提高服务效能,助力营商环境建设。我们根据领导的指示精神,依据《国旗法》《国徽法》《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等重要法律制度,借鉴沈阳警备区经验和我市财政相关规定,紧密结合我市工作实际,起草了《沈阳市党政机关办公环境规范化建设标准》。该《标准》图文并茂,文字近5000字,配图表90个,从悬挂室外标牌到室内家具布置,初步建立了党政机关办公环境的硬件标准,具有操作性强、原则性强、指导性强的特点。必将对沈阳市各级机关落实加强机关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市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首次制定党政机关办公环境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城市。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机关事务工作摆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下的高度来谋划,牢固树立“把机关当自家建,把服务当事业干”理念,聚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聚焦提升改革创新、统筹谋划、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聚焦打造团结进取、善于创新、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积极推进体制调整后各类机关事务工作要素全面融合,努力提升机关事务工作精细化、法治化和信息化水平,全力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