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 精准发力 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上水平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9-07-29 11:5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湖北省宜昌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在国家局、省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强机制、搭平台、抓重点、拓影响,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一、健全“三个机制”,强化领导聚合力

  好的机制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机制高效管用,可以事半功倍。在实践中,我们重点建好三个机制:一是健全领导机制。2009年我市就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随着领导岗位的变动,领导小组成员进行数次调整,确保名实相符、名责相符。领导小组成员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专题工作会,研究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要规划、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确保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在领导力度和重视程度上达到最佳状态,为我局推动整个工作减轻阻力,达到了说话有人听,工作部署有人干的目的。二是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与重点单位,如发改、财政、住建、水利、环保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争取重视、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近三年来,我局共争取资金176万元,其中争取市水利局资金47万元,包括价值13万元的节水龙头10000余套,价值2万元的节水宣传牌3500个,32万元的水平衡测试资金。向市住建委争取专项资金79万元,建立市政府办公院区8家单位及院外5家单位的节能监测平台,向市财政局争取节能奖励资金30万元,向市发改委争取节能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资金20万元。通过协调配合,各相关单位做到资源共用、工作共推、成果共享,有效解决节能技改资金不足、工作手段单一、节能意识不强等问题,为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环境。三是建立考评机制。我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自2011年便纳入全市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我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结合实际调整考核内容、考核时间、考核方式,真正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自2014年起,考核内容由注重引导向注重实效转变,考核时间由一次性考核变为半年考核,考核方式由现场查阅资料转变为网上痕迹管理,使考核评价工作更趋合理、科学。通过不懈努力,我市逐步建立起领导得力、运转协调、监督到位的节能工作机制,为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减轻阻力。

  二、巧用“三个载体”,选树典型创特色

  工作抓手和工作载体是推动工作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宜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围绕全国、全省、全市重点工作做文章,打造出三个知名度较高的节能工作载体。一是用好国家级节能示范单位创建载体。自2012年国家开展节能示范单位创建以来,我局通过建立专项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准入机制,将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纳入公共机构节能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单项加分项,创建成功可加5分,年度市直机关综合目标考核还可加0.5分,实现一项工作“双加分”。同时,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为每个创建成功的单位奖励10万元资金,截至目前,已发放奖励资金120万元,成功解决各单位创建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整合资源、分步实施、打磨特色等措施,减少创建工作难度,解决不好创的问题。几年来,7家已创单位共投入资金765万元实施节能改造,正在创建单位已投入创建资金1231万元。通过建立“四会两评两检查”创建工作法(“四会”指申报培训、创建标准培训、节能技改培训、能耗基础建设培训,“两评”指申报期自评、初评验收前自评。“两个检查”指节能技改结束后创建单位交互检查、创建工作完成后的交互检查。)、实施“四规范”制度(申报、奖励流程规范、工作推进规范、资料收集和整理规范、检查验收规范),成功解决了创建质量不高,创不好的问题。截止目前,我市有7家单位成功创建为国家级节能示范单位,尚有7家单位正在参与第三批国家节能示范单位创建。二是用好节水型单位创建载体。连续三年来,我市均组织公共机构参与省级节水示范单位创建和市级节水示范单位创建,在省级节水示范单位创建中,我们坚持“三个必须”,即必须是市级节水示范单位才能推荐参加省级节水示范单位创建、必须在近两年进行过10万元以上的节水改造、用水管理必须规范有亮点。通过高起点选拔,省级节水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宜昌市优抚医院的景观循环水、25中的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夷陵中学大面积景观用水改造均是在省级节水示范单位创建中建成的。截止2017年底,我市省级节水示范单位共32家,市级节水示范单位67家,占到整个公共机构总数的67%。三是用好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这个载体。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是公共机构节能的重要措施,也是绿色办公、绿色采购的重要内容之一。2016年,我局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公共机构中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通知》,要求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节能灯、节能插座、节能灶、节能饮水机、油烟净化设备的推广任务。随后我局采取“政策驱动、示范带动和督办促动”三种方式,加大节能产品推广力度。截止2017年,全市推广节能灯93万支,节能插座 3160个,节能饮水机457台,节能灶217台,油烟净化设备45台;在节能新技术的推广上,全年共实施10万元以上节能改造57个,改造资金达3.6亿元;抓好新建公益场馆的规划建设和内部设施设备配备工作,新建的11个公益场馆,绿建三星建筑1个,绿建二星建筑10个,其内部设施设备均按我局要求配备,确保节能、节约、适用、便利;鼓励公共机构加大地热、太阳能的利用。五峰县人民政府、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等6家单位建立地源热泵空调项目,解决冬天取暖的需求;鼓励教育、卫生、公益场馆和部分能源消耗量大的公共机构加大太阳能的应用。三年来,全市建太阳能热水项目182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657盏,教育系统太阳能热水项目利用率达到76%。未来三年,我们将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公共机构中大力推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计划装机量1.5GW,投资总额60亿元。

  三、盯紧“三个重点”,强化管理促规范

  建好节能工作台账、开展能耗数据复核、建设节能综合管理平台是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基础,也是实现节能工作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是建好能耗统计台账,做到情况清、家底明。我局在经过全面调研后,发现我市存在能耗统计台账建立不统一、不规范、不全面等问题,为此,节能科根据上级要求,并结合市直机关实际,按照真实性可查、规范性可见的原则,提出“两账四表两报告”的台账建立模式(“两账”指用能台账、设施设备台账。“四表”指日常用能报表、日常能耗支出财务报表、季度用能对比表、异常用能备案表。“两报告”指管理失误导致能耗损失的专题报告、年度用能分析报告),并统一印制成册,发放到市直各单位。二是建立能耗核查制度。按期对各单位能耗统计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核查。每年的4-6月,我局分三批对市直机关能耗基础台账建设情况和能耗数据报送的准确性、真实性进行核查,通过核查,督促各单位进一步增强做好节能工作的责任感,杜绝假报、瞒报等现象;三是启动节能综合管理平台建设。2018年我局着手新建节能综合管理平台,平台设计遵从客观、全面、准确、科学的原则,力争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对各公共机构用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实现目标管理全覆盖、过程管理全参与、考核评价全自动的目标。该系统主要包括能耗管理功能模块、报表及统计功能模块、能耗预警功能模块三大功能,该系统建成后,将解决能耗数据失真,考核依据难掌控等问题,实现节能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和监控。

  四、实现“三个突破”,拓展影响求实效

  公共机构作为全社会节能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我们十分注重拓展其宣传面和影响力。从2017年开始,我局转变节能宣传思路,按照“三突破”原则(突破时间限制、突破对象限制、突破活动主体限制)设置活动,所有宣传活动不在局限于一周或一月,活动参与对象不在局限于机关干部、活动举办主题不在局限于机关事务管理局,所有公共机构均为活动的组织者与举办方。2017年 3-9月,我局与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开展“绿动宜昌——节能文明在身边”征文活动,分机关干部组、青少年组和社会组,活动时间半年。通过多方发动,全市共有3289人参与投稿, 45篇优秀文章进入到“微信”投票环节,5天时间,“宜昌后勤”关注量达到3.6万余人,点击率突破10万人次。今年5月,我局开展“低碳在身边,节能我参与”活动,我局推出“周冠军”和“月冠军”评选方案,每周评出步行和骑行前10名作为“周冠军”,由湖北银行为“周冠军”颁发礼品予以鼓励。活动结束后,全市评出200名(步行100名,骑行100名)“运动达人”。由于活动设计新颖、组织到位,很多市级领导也参与活动,并获得“运动达人”称号。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工作中的影响力、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了全市公共节能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