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佛系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9-07-31 11:3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所谓佛系,是个网络流行词,大体指看淡一切、与世无争,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甚至是逆来顺受、能忍则安的处世哲学。好比陈继儒笔下“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或者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有人觉得这样的人生态度很好,是对现代社会高压力、快节奏生活的一种纾解,一种缓冲,值得肯定。但也有人为此担忧不已,认为这是一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消极遁世的人生观,其本质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怎么看待佛系?佛家的确讲求四大皆空,但若有人简单的把它理解为对什么都不在意,那可是天大的谬误。当年释迦牟尼历经人间悲喜,于菩提树下苦坐多年方才悟道,他对于金钱名利的舍弃,来源于内心的真正顿悟,其佛性是繁华过后洗净铅尘的返璞归真。

  佛系本身无所谓好坏,正反两面都有。用对地方就是一种心理抚慰,是一剂良药;但若以此作为懒散无为的挡箭牌,就是误入歧途。每个人天资不同,起点不同,不是所有的人奋斗了就一定能成功,也有很多人怎么努力也难成大器,这个时候不妨用佛系来开解。正所谓“尽人事、知天命”。每个人都有不优秀的权利,我们也许不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依然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依然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依然可以快乐的生活。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因为害怕失败,就不去努力,或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工作,那往小了说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往大了说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倘若人人如此,社会还会有发展的动力么?

  如何正确地使用好“佛系”心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本人以为,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给了很好的回答:“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入世,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出世,是道家思想,强调人内心自然生动的秉性。我们常说,浮生如梦。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人生最终是以悲剧落幕,无论身居高位,还是山野村夫,到头来都殊路同归、归于尘土。有了这样的洞察,人们就会在不免有些苍茫的悲凉中,获得某种顿悟。参透一切苦厄,把身外之物看淡。但若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就过于消极。只讲“出世”而不讲“入世”,则对人生的体悟还不够全面深刻。有了“入世”对于“出世”的渗透和融合,就把人的高低、不同的境界区分了出来。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强调的是佛系的淡泊名利。人在出世时,像达摩面壁,像老僧入定,心如止水、荣辱不惊。杨绛说过“与谁争我都不屑”。杨绛的“不争”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与人争,只管潜心写作。她已经完全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是对佛系心态很好的补充和修正。我们可以对结果顺其自然,不过分计较得失,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无需努力。有些人一开始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做事,以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从而减轻有可能失败给自己造成的挫败感。倘若以这种心态做事,敷衍塞责,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当你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要每日过的充实,有意义,有益于别人,也有益于自己。不悲观、不厌世,明知愈走愈接近谁也无法逃避的终点,却始终坚定前行。我们要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全身心投入,也要能够超脱于外;既要时时享受入世的壮怀激烈,也要常常感受出世的宁静高远。这或许是佛系心态的正解。

  作者单位/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肖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