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发展思想蕴含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中,承载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传承发展,在历经磨难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影响着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和治国理政理念,蕴含在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脉相承和有机统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作用。
《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理政的方法,首先得让广大百姓富裕起来。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国理政战略规划、决策部署、行动纲领高度一致。自建国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生活质量极大改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国家发展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更加深刻思考新形势新变化,准确把握影响社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的主要矛盾,并找准矛盾主要方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变革驱动、要素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便民利民改革,扩大减税降费范围,增强力度为民谋利为民增富。加大生态治理,创建宜居环境;增加公共投入,健全服务设施;提高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比例,受益面不断扩大;加强贫困救助、帮扶救助、慰问抚恤等工作,困难救助能力显著增强。扶贫攻坚战将于2020年完成,伟大民生工程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性、公平性、共享性。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一个也不能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古已有之“天下大同”思想在接续奋斗中越来越接近实现。
《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事物到了穷极的地步就会变通,变通才能保持长久。汉杨雄《太玄·玄莹》:“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事物没有继承是不会发生的,没有变革是不会形成的。清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事物新生时就强壮鲜洁,陈旧时就衰老腐朽。这与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想息息相通。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逆时代潮流而动,必将被历史的车轮轧个粉粹。改革带来进步,僵化必然落后。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好改的已经改完,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每个人都理应从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大局出发,牢牢把握发展定位和历史使命,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打好改革攻坚战。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改革精神,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深化经济改革、行政改革、社会改革、财政改革、国企国资改革、“放管服”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为改革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目标迈进。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天下大乱。这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思想基本统一。战国时期法家提出的以法治国思想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对后世影响较大。古代法治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代表着先进的阶级、阶层以及开明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利益和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当时的统治者往往把法律当做治民的工具。现代法治与此则有很大不同。老百姓的行为虽然也要受法律的约束,但法律的作用主要是治官,这是由民主政治代替了专制政治所决定的。宪法出现在近代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在新时代,人民期待公平正义,反映出社会和谐发展对法治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党面对新形势的郑重宣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人民的期待为导向,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中,把法治精神融入规范社会行为的核心价值观,为建设法治中国打牢基础,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澎湃动力。从战国时代的“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到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绵延数千年的法治实践,推动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不断砥砺前行,创造了包含丰富法治经验的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必将在现代化征程上拓展更加广阔的法治天空,让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振翅高飞。
孔子《论语·子路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我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传承的古老国家,中华民族向来有着尊重规范自我约束的传统,或者说也就是因为重视规则约束的力量才成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延续。我们党作为领导中华民族振兴的领路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更加重视用铁的纪律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为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来规划。“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全面从严治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深刻忧思,彰显了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前途命运的深邃把握。全面从严治党要在“严”字上下足功夫,严密构建铁的纪律与规矩,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纪党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同时要在“全”字上下足功夫,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全手段地全面从严治党,增强执政党的政党认同度、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改善执政党形象、提高执政党的威信,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反腐永远在路上,只要我们以零容忍的态度消除腐败,夺取反腐败压倒性胜利,坚决不让“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的情况发生,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焕发强大生机活力,就一定能够带领人民披波斩浪,勇往直前,实现既定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变化,在今天物质丰裕、社会进步的新时代,我们要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发展潮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凝聚中国精神,汇聚磅礴力量,展现深厚底蕴和内涵魅力,在中华优秀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影响下,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矢志奋斗。
作者单位/国管局 马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