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的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二)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9-07-31 15:2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延安时期党的机关事务工作主要特点

  在延安时期特殊的战争条件下,党的机关事务工作紧紧围绕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中心任务展开,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坚定政治信念,勇于担当尽责。党的机关事务工作,首先是为保障中央机关日常的供应管理,从职能和编成上紧随中央机关,担负着大量重要的保障任务。中央管理局一度作为延安时期负责中直和军直机关后勤供应管理的专门机构,其每一项任务,都事关中央机关正常运转,事关中央重大的决策部署,责任十分重大,敏锐的政治性、坚决的执行力成为其显著特点。广大党员干部甘于奉献,自觉担当,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奉献的顽强作风。在一穷二白、极度窘迫的条件下,历尽艰险保障所需,坚决做到服从党的召唤和指挥,全力以赴为服务和保障党的事业而不懈奋斗。这期间,涌现出一大批敬业奉公的先进典型,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

  二、坚持科学指导,开展生产经营。中央管理局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大办集体农场,鼓励生产自给,组建专业生产队伍,开设各种作坊,大胆创办各种类型的公私合作性质的农场,形成了农林牧副多业并举、生机勃勃的局面。1943年,中直机关以发展豆腐坊、酱园为主,同时开办了磨坊、屠宰坊、油坊、挂面坊、粉丝坊和糖坊、酒坊等,各种加工作坊达到61个,各种性质的专业生产人员212人,生产资金折米494石、骡马77匹、磨盘59个。这些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极大地缓解了当时党和军队的经济困境。

  三、规范供给标准,搞好服务保障。中央管理局在延安逐步确立了供给制分配方式,组建了专门机构,明确了指导原则,制定了供给标准,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遵循“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于1942年提出了“四个第一、四个第二”(即:生产第一,供给第二;收入第一,支出第二;军队第一,机关第二;伙食第一,被服第二)的指导原则,1943年4月颁发了《中直机关供给机构及人员编制的规定》。在制定供给标准上从严从细,在生活待遇上有所区别,相继出台了机关学校、警卫部队、伤病员等6种供给标准,制定了专用马匹与公用马匹的使用和配备原则。这些规定,细密而富有操作性,很好地体现了“官兵一致,军民一家”的原则。经过1942年以后的4年大发展,在边区生活费的分配上已逐渐根据各种组织成员条件的不同,分别制订出了10类40种不同的供给标准,其中对伤病员、老幼人员、外籍人员、高级干部和高级技术人员等,予以适当照顾,做到大体平均,又有区别。中央管理局重视加强对生产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经常举办生产培训班,研究学习生产技术。1943年2月6日,召开中直军直机关和学校生产总结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劳动英雄。6月至10月,先后召开多项专门会议交流生产经验,并通过《解放日报》和中央管理局编辑的《丰衣足食》周刊等媒体集中宣传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四、加强监督审计,形成良好风气。中直系统是各地方机关的表率,特别注意监督审计,特别强调要过苦日子,要勤俭节约。1944年7月,中央管理局修订颁发《中直机关财会工作任务》《中直机关财务收支、统计、表报制度》和《中直机关预决算制度》。同年,下发《会计员公约》《保管员公约》,以不同形式明确责任和要求。本着厉行节约、精打细算的原则,制定贯彻最严格的财经制度和供应标准。中央管理局主动牵头,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机关后勤补给工作的重要指示,担负起领导直附属单位农副业生产经营等任务。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经常召集各机关代表会商生产,审查各单位生产计划,严格实施监督审计。加大对中直、军直机关的检查督导,深入一线指导生产,确保使各项任务和补给指标不折不扣地落实。广泛思想发动,深入宣传动员,广大机关干部战士冲在一线,做好表率。先后组织开展多项劳动竞赛和生产技能比武,机关上下热情十分高涨。在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党中央、西北局、辖区政府的领导人以身作则,踊跃参加生产运动,行动非常坚决。毛泽东、朱德在杨家岭划分菜地自种蔬菜,高层领导人的模范行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热情。

  五、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央管理局在生产、供给和财务管理上精打细算,勤俭办事,中直、军直各机关在吃饭穿衣、柴米油盐、纸张灯油、使用家具以及衣、食、住、行、用诸方面,都制定了严格的节约规定。对全体干部战士都制定了详细的供给标准,坚决杜绝奢侈和挥霍行为,并对有关浪费贪污现象进行了最坚决的斗争。广大干部职工始终遵循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垦荒种地、组织生产,发展畜牧业、运输业,开工厂、建作坊、兴商贸,大兴勤俭节约之风。中直机关带头厉行节约,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与普通官兵执行一样的伙食标准,不允许身边勤务人员超过标准。抗大师生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之下,坚持自己动手,勤俭办校,较好地解决了经费不足、校舍不足、教材不足等困难,确保了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在极其困难的时期,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团结一心,勤俭节约,较好地缓解了生产和供给压力,使党和军队经受住了重大考验。

  六、践行自力更生,崇尚艰苦奋斗。延安时期,党的机关事务工作基础薄弱,依托条件较差,一切都需要自己动手。国民党对边区停发经费并进行经济封锁,企图把红军部队困死在延安。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下,中央管理局组织中直、军直机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通过开荒种地、开办工厂和农场,组建合作社和运输队等各类生产创收,解决粮食和经费不足。在此过程中,培育出了伟大的南泥湾垦荒精神,八路军359旅成为全军典范。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暨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规模空前,规格空前,在当时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劳动英雄及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200余名劳动英雄及模范生产工作者受到表彰,主席台前排摆满了劳动英雄的大幅肖像画。与此同时,还举办了第三届边区生产展览会,展出边区工农兵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6597件、照片图表1987张,世代受苦的底层普通劳动者,开天辟地第一次受到如此礼遇,展现了边区军民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乐观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更使以苦为荣、自力更生的艰苦奋斗理念深入人心,大放光芒。

  延安时期党的机关事务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做好党的机关事务工作,必须坚定政治信念,始终不渝地忠诚于党。党的机关事务工作,是为中央机关进行保障服务的,处于核心领导层,政治性要求非常高,看似是落实供应保障,但无一不是对实现党的纲领目标的具体化。党的指引是这支队伍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是这支队伍永远不变的初心。在当时极其复杂艰苦的工作环境里,正是因为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共产主义革命信仰,有忠诚于党的奋斗目标,才最终胜任了一切繁重复杂的任务。信念产生力量,信念攻坚克难,党的共产主义光辉信仰,永远是机关事务工作的前进方向。

  二、做好党的机关事务工作,必须秉持服务为本,始终不渝地保障中心。延安时期,中央管理局隶属关系多次调整,任务、级别也多有变化,针对革命形势发展伴随保障的特点十分明显,突出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要求。但不管隶属关系如何调整,任务如何变化,都是对诸多保障事项的补充和完善,为中央机关保障供给这一中心任务始终不曾改变,而且常常是担负着最艰巨且在全党全军具有示范意义的重大任务。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发挥了后勤供应的重要作用,在当时极其复杂艰难的环境下,党和军队诸多后勤保障的方针政策、制度规则,首先都是在直属机关贯彻执行,而后再向全军推广施行,直属机关始终是全党全军机关学习的标杆。发展轨迹一再证明,后勤供应管理千头万绪,唯有抓住根本、服务中心,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工作成效。一切机关事务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保障供给的中心任务展开。

  三、做好党的机关事务工作,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始终不渝地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的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和精髓。分析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程,正是在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指引下的积极探索。机关事务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论是思想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不论是基本的任务界定,还是机关、部队生活供给和农副业生产;也不论是后勤规范管理,还是非常时期的勤俭节约,都坚持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特别是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能从实际出发,从各根据地的现状出发,包括每一项生产供给指标的确定,也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论证,来自于对现实状况的深思熟虑。没有不切实际的口号,没有超高虚无的目标,没有或左或右的干扰,唯有尊重事物运行规律,唯有对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调动和潜能的挖掘。这些,都是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机关事务系统的重要体现,后勤供应战线的每一个具体实践,都足以说明这一深刻道理。

  四、做好党的机关事务工作,必须弘扬奋斗精神,始终不渝地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党我军的政治本色,是一种不怕困难、奋发图强、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乐于奉献的斗争精神。艰苦奋斗,是无路走出路、死路变活路,小路变大路、穷路变富路的艰辛实践。延安时期的机关事务工作,则最接地气,对创业生存的体验尤为直接而深刻。通过艰苦奋斗,粉碎了敌人的封锁,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减轻了人民负担,密切了干群关系,改善了军民生活,发掘出了蕴藏于军民中的智慧和力量,最终战胜了各种困难。艰苦奋斗的内涵十分丰富: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不怕困难、挑战极限,战天斗地、乐观进取,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涤荡考验中,铸就了核心创造力。这些,都将是推动机关事务建设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新形势下克服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重要法宝。

  五、做好党的机关事务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不渝地追求卓越。思路决定出路,视野决定格局。在最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党的机关事务工作始终不曾迷失过方向,不曾动摇过既定的决心,前进的脚步更不曾懈怠。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困难面前不等不靠,结合实际主动作为。在国民党对延安实施经济封锁、边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危急时刻,中央管理局同全党全军一道,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团结带领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危机中求生存,在绝望中找出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最终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使党走出了困境。毛泽东同志曾评价说:“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我们的军队既不要国民党政府发饷,不要边区政府发饷,也不要老百姓发饷,完全由军队自己供给。”这个奇迹,得益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开阔视野,得益于党和军队创新提升。这些,同样也为机关事务工作创造性开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并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被一代代传承和发扬。

  六、做好党的机关事务工作,必须奋力实践探索,始终不渝地开拓创新。延安时期党的机关事务工作就是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保障我们政权的各种政策的实现”,其间的关键“就是边区几万军队与工作人员的吃饭穿衣打仗和事业费的如何取得与分配问题,如果没有这工作就无法做事,无法革命,也就不能战胜敌人。”中共中央供给保障工作的成就,不仅在于培养了大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的供给保障工作干部,最大的成就是在财政经济极为困难情况下、政治社会极为复杂的环境下,成功地完成了“存在巩固与发展政权”这一最大的政治任务。这一时期党的机关事务工作的认识与思考、开拓与创新、经验与教训,为党和政府机关事务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石、积累了经验。比如,个人生产与公家保障、分灶吃饭与统一供给、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按股分红与按劳计酬、薪金制与供给制等问题,当时供给保障工作者所面对的林林总总的问题,仍以各种形式影响着当下,其时代价值不言而喻。所以,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延安时期供给保障工作的探索历程和经验教训,在新时期结合新问题,应当有新思考、新探索和新答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