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19-07-31 15:22 来源:国管局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古人说:“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这样的评价对于毛泽东诗词是当之无愧的。毛泽东的诗词诞生于充满艰辛的革命征途,诞生于血与火的战场,形象地再现了中国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画面,对不少重大事件都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记录。毛泽东诗词就是一部鲜活的中国革命史。周振甫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一书,共收录毛泽东诗词67首,结合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对每首诗词进行生动的阐释,并从艺术的角度欣赏其所运用的各种手法,历史性和文学性兼备,是欣赏毛泽东诗词的经典读本。

  怎样用“诗史合一”的态度欣赏毛泽东诗词,首先,要以诗词的创作时间作为重要线索。毛泽东的每首诗词都标注了年份,多数还标注了月份,结合党史来阅读,可收“左图右史”之功,对诗词的历史背景和诗人当时的心境会有更深的认识。其次,诗如其人,诗人的思想、个性往往与他的诗词融为一体。毛泽东是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哲学家。李泽厚曾说:“毛的哲学思想充满了个性,而这个性以充分的形式表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毛泽东诗词之所以数量不多但名句不少,原因就在这里。学习毛泽东的理论著作和哲学思想,对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涵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当然,诗词中对古人诗句的引用、化用是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常赋古人诗句以新意,研读这些古典诗词,能更加深刻领会毛泽东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萧瑟秋风今又是”用了曹操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狂飙为我从天落”用了杜甫的“悲风为我从天来”;“蚍蜉撼树谈何易”用了韩愈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用了苏轼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实现了推陈出新。

  毛泽东诗词展现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读毛泽东诗词,不仅能回溯历史,同诗人一起重温“九死一生如昨”的革命岁月,更能领略在20世纪艰难困苦、风云变幻的中国大地上,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创造现代历史的伟大精神。

  在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1927年春,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正在篡夺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革命危机四伏,可鲍罗廷、陈独秀仍在一味地妥协退让,对工农运动严加限制,大革命处于失败的前夕。毛泽东心情沉重,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忧虑,《菩萨蛮·黄鹤楼》中“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诗人苍凉的心境跃然纸上。然而,忧虑并不意味着消沉,即使在“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的迷茫之时,诗人依然能够胸怀豁达,“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对革命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走出大革命失败的阴影,艰难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坎坷的革命道路,沉浮的个人命运,给了毛泽东更多的灵感,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应运而生,真实记述了从发动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根据地、进军赣南闽西、粉碎国民党军“围剿”、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前夕,长达七年的斗争史。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诗词,既有“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的雷霆万钧,又有“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泰然自若;既有“路隘林深苔滑”的艰难险阻,又有“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的势如破竹;既有“人生易老天难老”的由衷慨叹,又有“弹洞前村壁”“今朝更好看”的豁达乐观。尤其是“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颇有辛弃疾“试问天下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豪迈洒脱。

  在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红军起初连连失利,屡屡濒于绝境。湘江一役,红军以饥饿疲惫之师,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敌军防线,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毛泽东曾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遵义会议后,红军重整旗鼓,奇袭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忆秦娥·娄山关》一词,虽然仅有46个字,却写得大气磅礴,气吞山河,令人仿佛置身于当年“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激烈战争场面,感受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壮志豪情。娄山关一役后,红军声东击西,一路北上,于1935年10月翻越六盘山,直抵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写下了《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不仅描绘了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五幅生动的“长征组图”,更发出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言壮语。

  在“钟山风雨起苍黄”的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仅用三天时间,就突破了蒋介石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占领了南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当家作主时代即将到来,这将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加雄伟壮丽。面对渡江战役前国际国内以“和平”之名,建议共产党与国民党划江而治的舆论,毛泽东坚定地表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透过这一幕幕历史画面,我们看到了金戈铁马、枪林弹雨,看到了刀光剑影、呐喊厮杀,更看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险阻面前毫不畏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臧克家评价毛泽东诗词时说:“他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从中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强的表现艺术。我们应该认真的学习他诗词中的那种民族气魄,民族风格与创新精神。”毛泽东诗词大气磅礴,充满镇定和乐观,永远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服输,而是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气进行反抗和超越。“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至今仍有经久不息的思想魅力,将鼓舞我们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时,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执着的努力、更加乐观的态度,勇于战胜一切困难。

  作者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宋新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