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合同节水 实现高效用水
文 / 倪毅 刘紫亮 董庆元
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水情。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19年4月出台的《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明确,到2035年全国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公共机构推行合同节水,实现高效用水,将有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实例分析
河北工程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和水利部共建高校,2014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个合同节水管理试点高校。该校主校区和中华南校区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设施设备老化,加之用水管理不够精细,水资源使用较为粗放,“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2015年1月,该校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开工,主要有4方面内容。一是更换节水器具,对69栋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办公楼的节水器具进行更新换代,安装节水龙头6590只、节水脚踏阀4347个、小便斗冲水阀660个、小便槽节水感应系统240套、智能废水冲厕系统24套、无水小便池6个、节水马桶34套。二是改造供水管网,在对地下管网及设施全面检漏、堵漏基础上,更换地下老旧供水管线3165米、管道阀门288个,改造或新建阀门井239个,设计安装节水标识井盖197套,安装远传水表283块。
三是建设节水节能监管中心,由节水产品展示大厅和节水节能监管平台组成,是国内高校领先的节水技术集成示范中心。四是大力弘扬节水文化,开展“珍惜水 保护水 节约水建设节水型示范高校”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节水观念、落实节水举措,确保水资源得到高效合理使用。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主校区和中华南校区共节水574.3万吨,相当于2014年全年用水量的近两倍,年均节水率48.8%,共节约水费2413.9万元。从投入产出看,节水改造共投入1161万元,经改造的设备合同期满后至少可运行9年以上,保守估算可再节约水费3700多万元。按照邯郸当地污水处理基建费与单方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计算,可节省社会基础设施费用1500万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随着节水管理制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监管平台实时监测、无线传输、数据分析等功能充分利用,建构了“监、管、控”三位一体的节水系统,全校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理论研究、技术集成、洁具改造、管网改造、监管平台、产品展示、文化建设、运营模式的创新,形成了合同节水管理这一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组织合同节水管理研究,编写教材,开设课程,开展讲座报告、宣传产品设计、微电影拍摄等活动,全方位强化教育宣传,推动师生养成主动节水的习惯。
按照2014年河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17.5吨测算,学校年节水量可支撑8亿多元地区工业增加值;按照邯郸市家庭年人均生活用水40吨测算,学校年节水量可解决3.6万人生活用水;按照每使用1吨清水产生0.85吨污水测算,学校每年可减少排污120多万吨,预计合同期内可减排730多万吨。学校培养了3.7万多名义务宣传员,带动3万多个家庭、10万多人关注节约用水、践行高效用水,为建设节水型社会贡献了力量。
有关启示
我国有170多万家公共机构,2017年用水量达到124.69亿吨,占城镇用水15%左右,虽然“十三五”时期人均用水量下降,但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特别是机关、高校、医院的年人均用水量达到40吨,大大超过家庭年人均用水量。公共机构人数众多、影响大,开展合同节水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更有利于培养整个社会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公共机构节水的重点是减少水的浪费和损失,主要是普及节水器具、减少供水损失。新建公共机构都是按照新的标准建设,节水型器具普及性高,供水管网漏损率小,开展节水改造节水空间不大。老旧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不高、供水管网漏损率大,开展供水管网、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节水效果明显,在既有建筑开展合同节水模式更加有效。
合同节水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首选模式。通过节水公司全过程服务,不仅可以帮助节水单位解决项目资金障碍、节水技术等问题,还可帮助节水单位把项目的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和管理风险等转嫁,实现节水“零”投资和“零”风险。
职业的技术人员、系统优化的集成技术和专业化的特有服务,实现了项目实施单位的节水效益。合同节水管理模式既有完善的传统规范,更有充满市场活力的时代元素,极具市场传导作用。在项目合同期内,节水公司负责所安装产品、系统的保养和维护。项目实施单位通过节水改造,不仅节约了水费,也获得了专业化的服务,节省了人力物力。
有关问题
合同节水和合同能源管理的差别。首先,要认识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都是利用市场机制,以节约主的能源费或水费来支付节能(节水)项目成本和收益的商务模式。然而,二者的重要性不同,能源或可用新的能源替代,而水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属性也不一样,能源天生具有商品属性,而水资源除了具有商品属性外,更多的是具有公益属性。所以,合同节水管理和合同能源管理存在以下方面不同:
——计量方式和工作基础不同。水资源的特性及水的来源多样化,决定了对用水户的供水来源和方式方法不同。在现有管理水平下,针对不同用水户,用水计量方式及监测水平也不相同。一个项目是否适合合同节水管理模式,相对合同能源管理,其关注的边界条件更多、更复杂,需要更规范的节水计量与技术标准作为支撑。
——合同节水管理运行的风险更大。项目的风险主要来自外部环境风险、节能节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组织管理风险、客户风险等几方面。在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经过十几年的政府引导、扶持已经初具规模,而合同节水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社会的认知,因此来自外部环境风险和客户风险都较大。许多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由于投资额度大,效益回收期长,其项目合作期也会更长,因此市场风险更大。另外,合同节水管理难度大,其节水技术风险比节能的要大。
——合同节水管理的收益渠道更多样。合同节能管理的效益主要来自节能量,而合同节水管理的效益既可通过节水的水费体现,也可以通过水权交易实现,还可以通过项目的系统运作实现。比如对某用户的废水处理后无法满足自身重复使用的水质要求,但可以将该水转送需求水质较低的期用水户使用,实现项目收益。
——合同节水管理对节水企业要求更高。相比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的规模更大,需要的资金也更多。小的节水服务企业无法完成融资要求,因此节水企业在产业规模和资金上必须具备优势地位,才能在技术集成、项目运营、建设、融资等成本方面能够产生规模化、系统化、集约化效应。
——合同节水管理实施更为复杂。合同节水管理实施较为复杂,需要协调的难度更高。如在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节水管理,往往需要住建、水利等多部门协调配合。而且由于水价较低,单靠节水效益不足以有效推广合同节水管理,因此需要的政府配套扶持政策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要采用科学适用的合同节水模式。考虑不同行业用水特点、节水方式、运行维护要求及收益方式等,可采用以下4种模式:
——节水效益分享型模式,即节水服务企业提供资金和全程服务,节水服务企业提供资金和全程服务,合同期内节水服务企业和用水户按照合同约定比例分享节水效益,合同期满后节水效益和节水项目所有权归用水户所有。该模式作为合同节水管理的主要方式,适用于公共机构大部分用户。
——节水效果保证型模式,即用水户与节水服务企业约定保证一定的节水效益,节水服务企业负责供用水系统节水改造和运行管理,用水户支付费用的方式。主要适用于周期较短、节水量较小、工程技术较为简单的中小型公共机构建筑改造。
——固定投资回报模式,即在合同约定期内,节水服务企业按约定的投资回报比例向用水户收取投资成本和收益,同时对项目的节水量、用水户用水提供资金承诺和保证。当用水户用水量或节水效益不能达到合同目标时,节水服务企业会受到影响。该模式适合周期长、投入大、工程技术复杂的用水户,如高校。
——其他模式,合同节水管理还可以尝试一些水费托管、节水设备租赁或由以上几种基本类型任意组合等多种合同节水管理模式。
(作者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