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产能不足?还是……
文 / 徐进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最让人泪目的,是一场场舍生赴死的逆行。特别是当看到医护人员戴上自制的口罩和防护面罩上阵时,更加让人心酸。
于是,有人吐槽,“口罩产能不足!”的确,到处都在喊急需口罩。
足与不足,是相对的、动态的。如果疫情尚未扩散时,口罩供应及时,就能较好地防止交叉感染,患者少,对口罩的需求自然就少;反之,响应越慢,感染就越多,口罩需求量也就越大。这次疫情似乎趋向于后一种情况。所以,很难说是绝对意义上的口罩产能不足。
口罩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首先是国家储备,量必须充足,但也不能过大,因为灾备物资品目繁多,如果各品目、各规格都大量囤积,势必会造成浪费。需要认清的是,国家储备的意义不在于满足全部需要,而在于第一时间响应,首发到位。接下来唱主角的,应该是政府采购,发达国家大多如此。最后才排到捐赠,捐赠一方面来自于机构储备,在供应总量占比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来自于采购,从行为特征上可归类到政府采购来讨论。
这次在医疗物资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储备不足的方面,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口罩是在疫情公布几天之后才告急的,问题出在接续能力。因此,主要原因在整个应急体系不够完善,本应成为战疫主力的政府采购没有火速增援,基本上处于措手不及状态:口罩的产地、产能不清,供需双方隔空喊话,价格失控,毫无灾备复工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国家储备体系短板,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要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在关键物资保障方面要注重优化产能的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如何理解和落实这段话的要求?第一,国家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要科学,不是简单化、均等化,可以根据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频率、程度等因素开展大数据分析,从国家层面完善应急物资供应体系。第二,一方面要储备物资,即有形的、即期的、现实的产品,用于应急;另一方面也要储备产能,它是无形的、远期的、虚拟的,但它可以随时转化为现实生产,既不耽误事儿,又避免了囤积浪费,相当于“民兵预备役”,平时不吃军饷,战时可以迅速拉起队伍打仗。在应急采购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协议供货,因为供应商一旦签订了协议供货合同,在原料、人工、物流方面自然会作长期筹划和随时预留。
抗疫进入反攻阶段,一些人争先恐后开设口罩企业,这对于决战疫情无疑是有帮助的,但从长远来看,疫情过后势必造成产能过剩。而且,这次急需的是口罩,下次缺的是帐篷、棉被,咋办?这次需要N95,下次需要K95、N96,又咋办?
拿口罩举例,只是想描述一种现象。说的是现象,反映的却是一种思维,一种单纯行政化的思维。在独拥“举全国之力办大事”优势的同时,如果能多配给一些市场化手段,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会更加高效、经济、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