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谊宾馆经历的一次“补偿贸易”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0-12-25 10:08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李引钧

   

  从机关招待所到四星级饭店,国谊宾馆走过了60个春秋。

  历数国谊宾馆圆满完成的一系列重大政治接待任务,再看新时代“政务+商务”的功能定位和文旅融合发展的美好愿景,不禁感慨万千,也勾起对宾馆改革往事的一些回忆,“补偿贸易”就是其中一个标志性事件。

  国谊宾馆的前身是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第一招待所,人们习惯简称“国一招”或“国一所”。我是1976年到国一招工作的。那时的国一招,除了9层的大楼有一些外在的气势外,几百间客房只有少部分有卫生间,公用卫生间条件差,客人起居使用十分不便。餐厅面积也不大,赶上住满会议代表,客人就得倒着班分拨吃饭。餐厅服务员也很劳累,每餐开饭都跟打仗似的,为“翻台”忙个不停,有时很难顾上服务质量。只有一个大会议室,有时开会的人多,

  盛不下的参会人员不得不挤在旁边专设的“休息室”听会。

  即便是这种条件,还是一房难求。出差难,住宿难,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窘况。

  1976728日,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并波及北京地区,国一招的大楼受到严重损坏。为了保障接待服务安全,国管局招待所管理处和国一招共同申请,要求上级拨款对客房楼进行加固改造。

  国管局领导批准了加固改造计划,但只同意拨付部分资金对大楼进行加固,却拿不出更多资金实施客房的改造升级。因为当时还处于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形势非常不乐观,国家对基本建设投资管控十分严格。

  招待所管理处处长夏志武和副处长兼国一招所长夏杰认为,改善招待所的硬件条件,有利于提升整体接待服务能力,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怎么办?

  几位领导想了一些招儿,又听取了几个部委后勤主管领导的建议,决定通过“补偿贸易”来解决装修改造经费问题。所谓“补偿贸易”,是指买方购买进口设备、技术或专利,不以现汇支付,而以产品或加工、劳务分期偿付购买费用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补偿贸易”在改革开放后用得越来越多,也就是常说的“三来一补”中的“一补”。但在当时,尤其是对于机关招待所来说,还是个新鲜事儿。

  所领导班子在商议大楼装修改造的各项细节时,专门对客房卫生间问题作了研究。刘振泉副所长提出,自己在南方出差坐船时注意到,日本生产的“整体盒式卫生间”虽然空间不大,但功能很齐全,经了解得知装配施工也非常便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大楼改造中采用

  “整体盒式卫生间”方案。具体的实施办法,是与香港学联旅游部签订“补偿贸易”协议,由其先行出资为国一招购买塑钢材质的“整体盒式卫生间”,而后国一招用改造后的客房来接待香港学联组织的赴京旅游团,对冲香港学联支付的货款。

  为了稳妥地办好这件大事,经报国管局领导同意,夏志武、夏杰、刘振泉等人专程前往香港考察,经过审慎谈判,最终签订了合作协议。

  1978年春夏之交,当143套造型美观、坚固耐用的进口盒式卫生间运抵国一招时,全所员工欢欣鼓舞,大家人拉肩扛,争先恐后把这批“新式装备”搬进了客房。施工单位仅仅用了两三个月时间,就将它们全部安装就位,使带卫生间的高等级客房一下增至200多间。加上其他一些设施的更新,国一招的客房条件大大改善,为后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里还抽调张洪、高学强、谢涛、贾义双、山桂华等十几位同志组成接待小组,接受短期专业导游培训,专门负责香港学联旅游团的接待工作。

  香港旅游团来京后,国一招除了做好常规接待服务外,还时常利用餐厅晚上闭餐时间,为这些青年人组织专场舞会,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受到客人的一致好评。

  国一招通过采用“补偿贸易”方式,破解了装修改造资金不足的难题,又换来了香港同胞旅游团,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这是顺应时代探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在国管局服务经营史上也堪称一个创举。它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国一招通过自力更生改善了服务设施和环境,而且让

  全体员工开阔了视野,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坚定了走改革开放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作者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