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之路
文/郭杨
成都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近1300亿元,规模庞大、构成复杂、社会关注度高。为管好用活超千亿体量的资产,成都市从试点到示范,大力推进国有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管理范例。
以资产清查为突破口
研究制定《全面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以“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监督有力”为目标,以法治为抓手,选取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共11家单位先行试点,开展清查盘点、制度建设和专项治理。
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组织对试点单位总量近50亿元的资产开展账目清查和实物资产盘点,逐一核对资产财务账、资产台账,全面梳理错登、漏登、重复登记和历史遗留问题,依法出具报告。对账账差异、账实差异等问题,统一在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数据治理,修正资产数量、价值、类别、入账时间等错误信息1.2万条,全面规范国有资产财务账、资产台账和实物账,确保资产底数真实、准确、完整。
针对排查出的管理职责不清、边界不明、管理交叉等问题,以规范内控制度为切入点,印发涵盖资产报告、配置、评估等5类31项法规制度手册,指导试点单位紧贴编制、机构、人员实际,制定和修订资产预算、采购、登记、领用交回、日常管理、清查处置等方面的制度,以及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制度规范,汇编试点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经验材料,组织座谈讨论,相互交流学习,系统构建符合各单位专业特点的制度体系。
按照国有资产“政府分级监管”的管理体制要求,推行“财政部门综合管理、机关事务部门日常监管、主管部门具体监管、行政事业单位主体责任”四个层次的管理机制。加强与行政主管部门、试点单位的沟通协作,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连接的多层级协调机制,形成联系紧密、配合有力、运转高效的系统合力,指导和促各单位高效推进试点,在规范加强通用资产管理的同时,重点研究教育、医疗、民政等行业专用资产的分类管理,明确职能分工,厘清职责边界,层层压实责任。
试点案例:成效与特色
通过试点规范,11家试点单位国有资产家底更清楚、制度更完善、管理更科学。总结梳理各单位试点成果,既有普遍性又具个性特色,对规范提升资产管理质效,推进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作为市属高校试点单位,成都大学以试促建,完善自上而下的分层管理体系,分设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两个顶层监管机构;委员会下设财务处和国有资产管理处两个一级责任单位,分别负责学校的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统筹管理;一级责任单位下分设办公室、教务处、实验室设备处、后勤处等15个归口管理部门,对不同形态类别的资产分类管理,并接受一级责任单位监督。各学院、行政职能部门及直属单位作为具体使用单位,负责对本单位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资产总量近20亿元,专用设备多、资产原值高、更新换代快。近年来随着大量新型医疗设备投入使用,资产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开展试点以来,医院以绩效管理为抓手,将医用设备维保、质量管控纳入科室成本核算和绩效考评,强化科室管理责任。每个科室专设资产运管助理,对科室资产统筹管理和跟踪分析,重点分析大型医学装备的使用状况,包括单机成本效益分析、单机使用效率分析等,形成评价报告并制定改进措施。定期引入审计部门专项评审大型专用设备使用效益,对使用效益不高的科室追究责任,对长期使用效能低下的设备统筹调配,促进医疗专业设备发挥最大效益。
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依托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以全市中小学教学设备为管理对象,搭建统一的资产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实行固定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精细化监管,通过系统自动、及时、准确反映各类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异动信息,实现资产重要指标监控预警;通过系统搭建闲置和待报废资产公示和调剂平台,最大程度提升资产利用率;通过优化系统业务流程,提供更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全面代替传统人工管理;基于资产现状、增减变动、变化趋势等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为领导及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成都市图书馆基于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开发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和手机管理软件,联通市级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全馆图书、文献资料及办公设备、家具等资产均根据资产编码,生成专有的二维码,打印粘贴在实物资产上。在定期组织的资产盘点中,管理人员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上传信息,相关权限人(馆领导、一级管理机构、本部门负责人)可通过手机管理软件实时查看资产管理情况。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立足管理实际,研究加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关键环节管控,有效降低管理风险。在预算采购环节,严格对照《四川省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专设科室负责采购,从源头上杜绝多头采购;在资产使用环节,资产专管员坚持每月录入新增资产,每月和财务对账,每年聘请审计机构专项开展资产清查盘点,全方位核实家底,排查问题,及时整改;在处置环节,设置待报废资产存放库,将已无使用价值但尚未达到报废年限的资产统一存放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全周期”与“大效能”
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全过程、多层级、动态化管理的整体命题,从试点情况看,只有坚持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发展道路,总结试点成果,积极推广运用,才能构建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提升资产管理效能。
法治化是加快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要强化法治意识,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资产盘点、责任追究、配置计划等制度,在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制约、监督的管理机制,构建从“入口”到“出口”的内控制度体系,健全完善资产管理绩效考评机制,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与目标绩效考评挂钩,科学设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指标,夯实资产管理的法治基础,推动传统的定性管理、经验管理向现代量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绩效管理转变。
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对资产配置、调拨、使用、出租、出借直至资产报废处置整个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系统化管理,要注重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制定统一的执行标准,积极发挥标准在管理中的主导、调节、约束和控制功能,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围绕国有资产审批、配置、使用、评估、统计、评价等环节,细化工作内容与流程,明确标准化对象和要素,着力构建集中统一、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科学规范、系统完善的保障制度,归口管理、责任到人的运行机制,整体打造资产利用高效、成本控制严格、标准体系完备、监督机制健全的国有资产标准化管理体系。
试点过程中,各单位在全面规范上下了真功夫,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离要求仍有差距。要坚持把资产管理放在与资金管理同等重要位置,严格依法依规,针对性解决国有资产底数不够清楚、管理不够透明、监督所需信息不够充分等突出问题,切实构建起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特点和现代化管理规律的科学体系,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要大力推进管理手段创新,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5G等高新技术,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处理规则嵌入系统程序,涵盖资产整个生命周期,建立“全面、准确、细化、动态”的信息数据库,兼容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逐步实现与财政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决算管理等系统的无缝对接和资源共享,形成科学、完整、跨区域、跨机构的新型监管平台,实现资产管理可视化、业务流程数字化、信息共享机制化、助力决策科学化。
(作者为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 附 件:
- 主办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 版权所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bm42000003 京ICP备05034951号-1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51号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22号 邮 编:100017 推荐浏览分辨率为 1280 X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