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系统后勤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论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0-11-27 10:06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薛宝仪 周宁

 

  后勤工作是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办学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党校系统后勤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但是面对新时期党校事业发展形势任务,面对信息化、标准化等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党校系统后勤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与压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效能后勤、法治后勤、优质后勤、智慧后勤、绿色后勤。

 

  机构职能化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理顺内部关系,廓清外部边界,优化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着力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的后勤机构职能体系。研究改革机关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直属事业单位,加大向市场购买服务力度,停止开展经营性活动,只承担为党校履职提供支持保障的职能,在此基础上压缩规模、精简编制,具备条件的并入后勤行政管理部门。参考借鉴天津市委党校、福建省委党校等单位的做法,除部分校区多、摊子大的党校外,积极探索对除财务以外的所有后勤工作实行一个部门负责的大后勤管理,并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尽量做到“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机构负责”。按照《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要求,加强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后勤工作的业务指导,推动整体协调发展。

 

  队伍专业化

  优化后勤干部职工队伍结构,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完善使用管理机制,着力打造政治合格、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后勤干部职工队伍。针对党校后勤工作政治敏感性强的特点,坚持党校姓党原则,加强对后勤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教育,引导大家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着力优化干部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重点发挥党校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加强对后勤干部职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训,鼓励后勤干部参加继续教育,结合岗位需要考评相关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资格。结合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改革,引进餐饮、住宿、会议等专业服务团队,提升编制外职工队伍整体素质。针对后勤干部职工发展相对受限,特别是身份差异、待遇差距带来的非参公管理岗干部创新意识不强、工作动力不足等问题,完善干部使用管理政策机制,从拓宽发展空间、消除身份差异、提高绩效工资等方面加大激励力度。

 

  管理规范化

  围绕实现人员深度配合、工作深度协同,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强化制度保障、文化支撑,着力打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后勤服务管理模式。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把学好制度、定好制度、用好制度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化制度在后勤服务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执行上级制度,细化完善本级制度,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快推行绩效管理,在明确目标责任、工作标准等基础上,围绕职责履行和目标实现,科学确定绩效指标对象与方法,科学设置绩效评价主体,科学设计绩效管理流程,科学运用绩效评价结果,逐步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坚持“以德润身、以文化人”,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全局,按照“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的标准,总结提炼党校后勤人在长期管理服务工作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等,打造具有党校特色的后勤文化,注重用文化统一思想和行动,凝聚智慧和力量。

 

  服务标准化、社会化

  将标准化的理念、原则、方法运用到后勤服务工作中,着力构建质量目标化、方法规范化、过程程序化的后勤服务运行机制。在分析需求、评估能力、算清成本的基础上,坚持引进标准和自订标准相结合,建立完善重点突出、覆盖全面、管用有效的后勤服务标准体系。重点着眼党校后勤服务的特殊性,参考借鉴行业性、地方性标准以及知名服务企业的服务标准,认真总结以往好的经验做法,用标准化的方式来重新梳理,形成一批具有党校特色的内部服务标准。同时,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标准实施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调节约束控制作用,努力实现各项服务按标准供应、按标准调配、按标准运行,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服务质量、控制运行成本,逐步推动传统的行政式、经验式服务向现代的制度化、标准化服务转变。

  坚持管办分离、事企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社会力量为主要依托,以购买服务为主要方式,着力构建与党校履职需要相适应、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现代服务业相衔接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要求,对现有后勤服务项目进行系统梳理,综合考虑原有人员安置、财力保障、设施配套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社会化路径。比如在项目选择上要由易到难,可先行对一些非关键部位、非核心区域的服务项目实行社会化;在模式选择上要由浅到深,如果不能引进服务团队,可先行引进管理团队。随着服务供给主体的变化,加快实现从自办到监办的职能转变,不断完善监管制度、提升监管能力。重点处理好党校追求服务与企业追求利润之间的矛盾,在合同制、契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与外包企业的相互理解支持,不断增强外包企业对党校后勤服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手段信息化

  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打造全面感知、即时响应、高效服务、便捷互动的智慧后勤信息系统。认真总结中央党校、浙江省委党校等单位信息化建设经验做法,加快研究制定党校系统智慧校园及智慧后勤建设纲要。重点立足党校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对智慧后勤建设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综合考虑业务需求、历史传承、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有序推进智慧后勤建设,原则上先搭建基础平台再部署应用系统,先聚焦管理服务再推进决策应用。综合采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分布与集中相结合方式,统筹部署各类应用系统,既要实现标准互认、确保系统兼容,又要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建设成本。坚持建为所用、建用一致,依托智慧后勤平台对后勤工作业务流程进行线上重塑,对后勤服务保障资源进行线下重组,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把建设成果转化为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的提升。重点建立完善智慧后勤建设、管理、应用等各方面制度规范,引导学工人员转变观念,通过智慧后勤平台提出需求、获取服务、反馈评价,全面检验智慧后勤建设成效,努力形成建设、管理、应用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环境生态化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顾,积极倡导绿色办公、低碳生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党校后勤工作全领域、全过程,突出节能降耗减排、园林绿化建设等重点内容,助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态校园。结合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手段信息化等建设,强化节约理念、加强节约管理,统筹配置和利用人员、物资、能源、设施、技术等后勤资源要素,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益、降低后勤运行成本。重点围绕节能降耗减排,推广节能技术、加强能耗监测,对制冷、供暖、照明、电梯等重点用能设备和教学、办公、住宿、食堂等重点用能区域进行节能改造,积极推进水资源终端节约和循环重复利用。节约集约使用办公耗材,深入实施自助餐光盘行动,尽量减少一次性餐具、洗嗽用品、杯具等服务用品供给。按照属地管理要求,持续深入抓好生活垃圾分类、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形成常态运行机制。重点推进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推进校园绿化零农药、零化肥使用和洗涤品有机化替代等生态化工程。统筹考虑自然与人文要素,加强园林绿化建设,为学工人员提供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文化熏陶的校园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机关服务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