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机关创建的关键点
文/尹彦斌 林笠
依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创建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对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实施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坚持广泛参与、分类推进、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
按照《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要求,《方案》提出了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的目标。创建对象纵向涵盖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其垂管派出机构,各地区省属、市属、县属机关,横向包括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明确了广泛性、普适性、达标性的要求。2013年以来,在全国党政机关中共评选出1900余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72家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积累了许多典型经验和做法,对创建节约型机关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方案》提出3年内阶段性目标定位在70%,而不是100%;对象为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而不是全体党政机关。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机关用能种类、规模、管理水平也不同,创建基础的差异较大,因此,节约型机关创建过程中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工作思路,落实中央“放管服”改革精神,节约型机关创建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评价指标及达标分值的设定、创建效果的评价考核等工作由地方权衡组织,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能动性。
近年来,随着《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对经费管理、办公用房、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机关运行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节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背景下,节约型机关创建紧抓关键部位、薄弱环节,聚焦水、电、油、气、热等能源资源消耗和资源循环利用,注重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工作和生活方式,培养内在道德约束力、驱动力。
将制度建设、行为养成、文化培育贯穿全过程
制度是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要把制度建设放在节约型机关创建的突出位置,深入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工作,保障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基础上,《方案》明确要求党政机关要积极探索能源资源消费统计、消耗计量、节能改造、垃圾分类、物业监管等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教育培训、激励约束、社会公开等机制,形成一系列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管理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化、标准化水平。
《方案》创建内容紧贴干部职工日常工作生活,围绕节电、省油、节水、节约办公用品、资源循环利用等内容,对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绿色采购、垃圾分类等提出具体措施,通过创建节约型机关,推动干部职工养成节约行为。比如,在垃圾分类方面,制定“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垃圾集中投放点张贴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建立垃圾分类清运台账,定期公示垃圾清运量”等实施细则,从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运方面作出具体要求,从而达到率先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目标。坚持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化、活动常态化,增强干部职工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建设“人人讲节约、处处见行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加大典型经验、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让生态意识深入人心、让绿色理念融入血液、让节约文化蔚然成风,与其他重点领域系统推进,形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推进机制。
创建行动共同参与组织推进实施
构建“本级负责本级,上级指导下级”的管理体系,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上下级联动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创建节约型机关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支撑体系。要建立以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为牵头单位,发展改革、财政、宣传等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推进模式。党政机关“一把手”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作用,扎实稳步推进创建工作。
要围绕创建目标,逐年分解创建任务,制定创建措施,采取有效手段,用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督促、监督、评价创建工作成效。牵头部门要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设计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体系,制定简便易行的考核办法,丰富考核方式。比如,可将推动节约型机关创建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发挥党员监督、社会监督作用,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等。
在创建过程中,应加快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推进绿色办公、智慧节能及垃圾分类;加强数据共享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能源资源消费实时监测、分析和管理;加大应用节能节水新产品的力度。积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市场化手段,激发党政机关能源资源管理的创新活力。
(作者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