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处发力 提升审计管理能力
文/北京市审计局
北京市审计局结合审计工作特点,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重要指示精神,强化自身建设和作风养成,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提升”的工作思路,连续开展“基础工作深化年”“提质增效攻坚年”“全面巩固提升年”活动,在全局中谋划,从细处发力,努力提升审计机关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让制度运行“活”起来
管理要细,规范是关键,而规范的核心在于制度完善。近两年来,北京市审计局以制度建设落细为切入点,结合开展“基础工作深化年”工作,抓好制度制定、执行、跟踪三个关键环节,努力让制度落地生根“活”起来。按照无缝衔接、责任清晰、便于操作的原则,从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模板规范,公文处理、公务接待、经济合同管理,以及学习、会议、值班、考勤、卫生、食堂管理运行等各方面对全局管理事项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原180余项制度逐一研究,废止32项,修订17项,修订合并133项,新立5项,最终形成54项管理制度,实现了审计业务流程控制和机关事务管理的细化、量化、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努力做到用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让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制度起作用,关键在执行。为推进制度落实,主责部门研究细化配套办法和举措。通过“集中学习日”、在线答题、制作“口袋书”等形式,抓好制度的宣传和解读,促进全局干部职工学制度、懂制度、用制度、守制度,不让制度成为摆设。实行闭环管理,做细制度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局领导带头深入到审计组和机关管理一线,调研了解重点制度落实情况,从绩效管理角度对制度的目标、要求、重点任务、执行成效以及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估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制度修订完善。
细抓管理聚人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审计工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的要求,必须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有能打硬仗的审计队伍。近年来,北京市审计局把治理“微环境”和整治“拖延症”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从“小切口”入手,加强干部的纪律作风建设。针对机关办公区环境、干部仪容仪表、工作纪律等方面,按照“四不两直”的方式,开展常态化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及时提示警告、通报整改,全面整治工作纪律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行政办公和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工作效率不高等情况,开展“拖延症”专项整治工作,解决部分干部存在的“等”“靠”“要”问题,营造真抓实干、严谨细致、办事高效的工作氛围。在抓细干部日常管理的同时,注重发挥党委“党员之家”、人事部门“干部之家”、工会“职工之家”的作用,当好机关干部的贴心人,凝聚起审计队伍干事创业的人心和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天气还十分寒冷。在单位没有新风系统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干部职工有一个安全、温暖的工作环境,每晚机关干部下班后,后勤保障部门安排专人到200多间办公室依次给大家开空调,清晨又赶在大家上班前逐个办公室关闭空调,防止病毒通过中央空调通风系统传播。采取用餐盒分餐供给、依次送餐到各个部门的方式,避免人员聚集。自主设计开发了疫情防控分餐保障软件,提高了用餐人员数量、需求统计的准确性,防止造成浪费。做好每日消毒、测体温、提醒开窗、车辆管理等琐碎工作。发挥医务室作用,在做好日常医疗保障基础上,开展为患有慢性病的职工取药服务,对特殊人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务实举措,有力保障了全局干部职工的安全健康。
让审计监督“暖”起来
最是细处见真情。党的十九大作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决策,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和北京市委审计委员会相继组建,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北京市审计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审计机关由国家机关、政府组成部门向政治机关、党的工作部门,发挥宏观管理作用转变;审计干部由业务干部向懂业务、具备党政思维的干部转变。立足审计职责,发挥审计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强的优势,从细处做好服务被审计单位、服务基层工作。梳理总结近年来审计发现的普遍性、突出性、苗头性问题,精细制定提示提醒清单,并发放给相关部门和单位。其中预算执行审计问题清单包含10方面38类60多个问题;国有企业审计问题清单包含9方面30类300余个问题表现形式,提出预防措施22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清单包含9方面49类157个问题表现形式,提出预防措施70项。提示各部门各单位及时对照检查,自查自纠,促进了相关部门和单位未审先改、未病先防,及时堵塞漏洞、健全制度,防范有关问题的产生。同时,也通过做好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避免重复交叉审计,减轻基层负担。研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操作办法,推动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