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
文/曾青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国有资产总量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使其在安全完整的前提下,更加充分地发挥效益,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既是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也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机关事务治理现代化、提升服务保障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管理现状及问题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广义上是指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占有或使用的国有资产。无论是财政资金购买的资产,还是上级调拨、接受捐赠、经营性资产和其他法定公有财产,都属于这个范畴。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大都实行财政部门与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归口管理,各使用单位对本系统、单位国有资产具体管理的工作模式。近几年来,监管部门和使用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建章立制、信息化建设、厉行节约等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制度标准尚不健全。现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有的已不适应国有资产改革新形势新要求,没有修订,配套措施也没完善,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工作环节存在制度真空和漏洞。有的单位尚未建立起规范有效、权责分明的内部管理制度,工作中无据可依、无章可循,有的单位做到了制度上墙,但落实不到位。
账实管理相互脱节。各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内部机构设置不尽相同,大多数由财务和机关后勤部门管理,财务管账不管物,后勤管物不知账,各自为政,相互脱节。不定期清查盘点资产,没有起到内部监督、制约作用。资产账实不符有历史原因,也与内部机构配合不紧密有很大关系。资产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频繁流动等原因,造成管理缺乏连惯性。
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前些年资产信息化管理手段较为薄弱,单位资产管理比较混乱,资产登记表、卡、证不完备,没有做到一物一卡,存在账实、账账、账卡不符现象。有些单位经年积累的大量待报废资产,因存放不便、管理不善随意处置或者丢失损失,存在有账无物、长期趴账的现象,造成财务报表资产虚增,数据反映不够真实。产权意识不强,一些单位房屋竣工已使用多年未办理决算,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财务核算。经营性资产缺乏统一监管,有的房屋租金由出租方和承租方商议就自行确定,远低于市场价格,且一签数年,缺乏市场机制调节,不利于统筹利用。
资产利用率偏低。由于缺乏规范的资产配置管理,有些单位“有钱就任性”,特别是办公设备、家具等固定资产购置盲目随意,一些资产长期处于半闲置状态。有的设备购置后使用率不高,要么缺乏保养损坏严重,提前报废,要么长期闲置。有的单位研发软件耗费大额财政资金,后期还要花大量维护费用,浪费财政资金。资源共享、调剂手段不健全,没有设立公务仓,造成闲置资产无法有效利用。
考核评价机制缺失。“重资金轻资产、重使用轻管理”理念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一些单位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不严格执行规定,资产使用管理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单位很少关心资产的使用程度和使用效益,资产不能保值增值,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对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客观评价标准。
规范管理的关键因素
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在规范管理中盘活国有资产,最大程度发挥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节约成本,必须抓住三个关键因素。
理顺权责“谁来管”。权责匹配、机制清晰,是管好国有资产的前提。如前些年我省省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仅负责同级省政府部门机关本级的国有资产管理。实际工作中,各部门机关与其所属事业单位之间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关系较为紧密,将二者分别归口不同部门管理,造成职能交叉、多头上报和手续繁复等问题,也增加了工作量和管理成本。理顺国有资产管理关系应建构起政事分开、责权一致的运行机制,应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要求和工作实际,厘清各级财政部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责任,明确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主体,理顺关系,建立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抓住关键“管什么”。明确资产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的资产权属关系,是落实现代产权制度“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必然举措。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从“入口”到“出口”,环环相扣,要求准确定位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等程序,做到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管好用活国有资产,要抓住权属管理这个“牛鼻子”。实际工作中,国有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没有分离,使用者越位、所有者缺位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单位部门利用占有的资产获取收益心安理得,随意使用资产收益屡见不鲜。如办公用房资源配置不平衡,苦乐不均,主管部门统筹调配难度较大,特别是跨系统跨级次调余补缺没有强有力的制约手段。
创新手段“怎么管”。在改革开放中,资产管理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手段,从计划管理向市场化管理转变,向管理要效率,向市场要效益。资产购置要通过政府采购平台完成,工程项目要公开招标,推行代建制等。资产处置要建立公开竞价、无害处理规范流程。管理方式上应加大技术手段利用,提升工作效率。
改进管理的具体对策
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开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注重顶层设计,突出重点领域,加强管理控制,全方位建立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业务标准制度体系。要以资产管理为主线,建立国有资产从配置到处置、从监督到考核全过程全流程的制度体系框架。资产使用单位在制度框架内细化工作制度和流程。
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动态监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市场化是信息化建设重点,应大力试点研究“机关事务云”,通过统一平台实时监管资产动态,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模式,构建“省-市-县”一体管理大数据。资产配置、管理、处置全部通过线上办理,运行轨迹留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创新方式推行国有资产权属统一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权属统一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普遍存在有制度有要求,但实际未落实或落实不彻底的现象。一些地方因为历史原因,存在国有资产权属不清、要件丢失、程序失范等问题,致使资产权属统一登记工作无法开展或进展十分缓慢。因此,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特别是各类公有房地产,包括经营性用房等重点资产的权属统一登记,必须从打破部门利益、创新登记方式入手,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由相关部门共同协作、聚焦发力,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加快办理公有房地产权属统一登记的政策规定和要件清单,采取分级分类登记的方式推进工作,建立起各类公有房地产权属统一监管平台,真正做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规范资产管理和使用,在资产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降低廉政风险。
(作者单位:甘肃省机关事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