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斯干达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借鉴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0-11-26 16:47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 / 何锦丛

  

  建筑能耗占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4,如何更好地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是各国长期探索的方向。马来西亚依斯干达经济特区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可为上海和其他地区所借鉴。

 

  依斯干达经济特区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依斯干达经济特区绿色建筑发展包含绿色经济、绿色社区、绿色环境3大主题12项行动,涉及建筑、交通、工业、能源等多方面。其中,建筑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项目,对碳减排的贡献可达1203千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所有碳减排比重的9%左右。 实现节能建筑1/3以上、节能型建筑材料和设备使用50%以上目标,政府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政府积极宣传节能减排工作,严格监管绿色建筑工程建设,对建筑商使用绿色材料和设备实行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在这之前,依斯干达几乎所有建筑都不是按照绿色标准设计的,消耗大量电力,达不到节能标准。建筑占所有能源使用、温室气体排放和废物产生来源的40%以上,改造既有建筑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巨大潜力。目前,马来西亚正积极倡导建筑、房屋和社区低碳理念,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另外,普及绿色建筑技术,通过技术手段预防、减少和减轻开发和消费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能源供应是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在依斯干达,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加。能源供应的低碳化是实现低碳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绿色建筑领域。因此,依斯干达地区发展局提出了3项战略: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利用,如生物质、沼气、城市固体废弃物、太阳能等,目标是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可贡献总计888兆瓦的供应能力,相当于依斯干达电力需求的10%;建立先进的能源系统,允许可再生能源集成到现有的能量系统中,确保电网的有效能量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计划到2025年削减10%的电力需求;提供奖励和补贴,制定合理税率,使可再生能源可在同一领域与化石燃料展开价格竞争,既保证经济可持续性,又形成有利于能源供应和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消费格局。

  建筑领域的节能对能源的总需求和碳排放会产生巨大影响。马来西亚政府从第八个“马来西亚计划”开始实施起,就在建筑和工业部门发起了能源效率计划,对政府和商业建筑和工厂进行能源审计。研究发现,马来西亚建筑的平均能耗为205千瓦时/平方米/年。与公共建筑相比,私人建筑能耗往往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建设年限的差异所致。 据估计,通过在新建建筑中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智能空调系统等节能技术,业主或租户可节省15%- 25%的能耗。如果在政府办公楼中采取节能措施,则可节省多达40%的费用。

 

  依斯干达经济特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及应用

  为了加快推进马来西亚依斯干达智慧城市发展和践行低碳社会理念,城市、社区和建筑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相协调,应用国际公认的建筑环境评估工具,对鼓励发展绿色建筑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建筑环境评估的工具主要包括建筑 研究机构环境评估方法、能源与环境设计领导方法、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价系统。其中,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价系统是依斯干达地区发展局认可和推广的最佳国际建筑环境评估工具之一。

  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价系统将生态效率的创新概念应用于评估和建立建筑环境效率公式,该公式考虑了目标建筑环境内的质量水平,以及目标建筑环境外部环境负荷的影响。理想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可提供一个服务质量高、负面影响最小的环境。依斯干达通过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价系统试验项目的实施,制定了一系列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估手册,经过修改和定制,更好地适应了以依斯干达为代表的热带地区及国家。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估手册与依斯干达地区发展局采取的其他举措互补,进一步促进了建筑环境绿色化。

  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估手册由一套评估体系组成,旨在针对不同规模的建筑环境性能进行评估,每个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估手册都有自己的特定系统,因此有不同的评估和参数测量方法。例如,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估手册单体建筑评估 体系适用于单体或多功能建筑,评估覆盖室内环境、服务质量、室外环境、能源、资源和材料以及场外环境;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估手册城区发展评估体系用于评估单个建筑以外的已建区域的环境质量,适用于建筑群、地区、社区或乡镇的局部区域;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估手册城市评估体系考虑了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发展标准。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估结果的可持续性排名分为卓越、优秀、良好、较差和差5个级别,通过对环境质量和负荷的不同要素的结果进行检验,可以确定其优势、劣势和潜在的改进领域。因此,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估手册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业主、开发商和建筑环境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关于上海绿色建筑发展的思考

  随着上海自贸区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设立,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战略要求。可借鉴马来西亚依斯干达经济特区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思考基于低碳城市定位的上海绿色建筑发展路径。

  推动示范园区绿色建筑发展。 在上海自贸区建设和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应积极推进示范园区绿色产业尤其是绿色建筑的发展。要创新制度,完善绿色建筑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建筑实施规划,努力实现新建建筑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既有建筑按步骤进行节能改造。要推进绿色金融,以世界最佳绿色金融实践为标杆,构建适用于自贸区、示范区范围的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的绿色建筑金融业务管理体系。要加大政 策扶持,加快对绿色建筑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审批流程,给予适当税收优惠等。

  建立应用上海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2012年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鉴于国家层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于2019年被重新修订,上海市修订完善后的标准也将在2020年发布。可参照依斯干达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建立符合上海实际情况的一整套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形成一系列评估手册,针对不同规模的建筑环境性能进行合理分类评估。同时,积极探索有效的推广应用模式,加大示范试点力度,突出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的引领作用,要坚持走政府扶持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道路:开发商向政府主管部门申报开发绿色建筑意向,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跟踪项目建设全过程,严格依据评估标准评定建筑绿色等级;主管部门根据评定等级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措施,开发商通过政府优惠政策和市场选择获得相应投资回报。

  促进上海公共机构绿色建筑发展。目前,上海的公共机构约有8000家,其中包含机关、学校和医院等单位,在全市绿色低碳发展及节能减排工作中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办公建筑产生的能耗是整个公共机构领域最主要的能耗,如 何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应采用绿色设计流程,使用可回收和低能耗的建筑材料,鼓励引入建筑能源管理系统,采用具有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设计,最大程度提高建筑能效水平。现有公共机构建筑的绿色化节能改造,一方面应采用主动式的系统(如智能空调系统、传感器照明系统等),另一方面也应采用被动式系统(如避免阳光直射、加强自然通风等),挖掘节能潜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同时,应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利用,如在建筑屋顶、幕墙及地面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立氢能源基础设施等。

  (作者单位: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