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引牵牛花满街
文 / 赵启喜
清晨,在院子里散步,看到一株牵牛花绕在水龙头上,幽蓝幽蓝的,静静地在晨曦中绽放着笑颜,成为院中的一抹风景。
牵牛花又叫喇叭花,一种平实又亲切的小花,长得酷似小喇叭。相传古时河南金牛山有一对挛生姐妹,在地里刨出一个白光闪闪的银喇叭。神仙告诉她们,“金牛山里有一百头金牛,这个喇叭就是开金牛山的钥匙。你们打开山门以后,进去抱回一头金牛,可以吃喝一辈子。但不能用嘴吹,一吹,金牛就会变成活牛跑出来”。姐妹俩打开山门一看,果然有一百多头金牛,决定把金牛变成活牛,分给穷苦百姓。她们拿起喇叭就吹,金牛都变成活牛顺着山洞向外冲,到最后一头牛的时候,却被卡在山洞口。姐妹俩怕金牛卡在山洞里,又跑了回去,用力把牛推了出来。她俩刚准备出门时,山门已经闭合,姐妹俩被太阳一照,变成了一朵喇叭花。人们为纪念这对姐妹,就把这朵喇叭花称为牵牛花。
在家乡的道路边、篱笆下、院墙旁,只要有些泥土,都能生长出一簇簇、一串串牵牛花,不挺拔、不害羞,也不惧风雨,枝干柔弱弯曲,长着细细的茸毛,随便攀附在其他东西上,一个劲儿地向四周蔓延,叠叠层层、缠绕相拥,仰起一个个小喇叭,红的、蓝的,白的、紫的,鲜亮、热烈而又迷人。
秋赏菊,冬扶梅,春种海棠,夏养牵牛。勤劳、宽容、顽强就是牵牛花的品格。不知何时牵牛花跨进传统名花行列,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吟咏。“银汉初移漏欲残,步虚人倚玉栏干。仙衣染得天边碧,乞与人间向晓看。”秦观笔下的牵牛花如仙女下凡。杨万里笔下的牵牛花则变成了一位扶着竹篱远眺的姑娘,“素罗笠顶碧罗檐,晚卸蓝裳著茜衫。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篸”。宋人刘錡眼中“竹引牵牛花满街”的牵牛花定当是“市花”。叶圣陶的名篇《牵牛花》,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牵牛花把秋色装点得绚丽多姿,犹如一幅多彩的水粉画,十分耐读。齐白石大师用大写意笔法画过一幅惟妙惟肖的牵牛花图,还自题“用汝牵牛鹊桥过,那时双鬓却无霜”,据说是
见了梅兰芳先生亲植的大朵牵牛花触发灵感而成的。
在众多夏天的花草中,牵牛花也算是宠儿。据说,每当凌晨4点公鸡鸣叫时,它就开放了,又被唤作“勤娘子”。我曾靠近窗棂悄悄观察,凌晨一到,它就攀爬过廊道,有的绕上木槿树,有的缠上晒衣杆,晨风轻轻一吹,便翩翩起舞,点头微笑。几声鸡鸣过后,它果然竞相开放起来,扑朔迷离的蓝、流动潋滟的紫、绚丽灿烂的红、光洁无瑕的白,在微风中左摇右摆,如同吹响了小喇叭,又如同风铃般沙沙作响。我惊叹,“勤娘子”这美名,名副其实。
牵牛花既有漂亮的外形,也有甜蜜的滋味。记得有一次,我蹲在院子的栅栏边,一口气拔起好几株牵牛花,摘去它的花蒂品尝果实,丝丝津甜沁入心脾,那份甜蜜虽转瞬即逝,却令人回味悠长。
岁月氤氲,世事变幻,牵牛花一直在我记忆的最深处。秋寒叶果入地,待到冰雪消融,它又开始新的生命轮回。如此绵延不息的,除了牵牛花,还有我的乡愁。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机关事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