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与公共机构节水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0-11-25 11:11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 / 刘紫亮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探寻人与水的相处之道。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从逃避水患到“择丘陵而处之”,从防范治理水患到利用水资源来助力生产生活,水文化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不断丰富。

  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狭义来说,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与水有密切关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成果等。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水事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内涵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精神文化,是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二是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等;三是物质文化,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

  水,经常作为人们的情感寄托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包括爱国、忧伤、思念等各种丰富的情感。像《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以及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当然水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重要地位不仅限于诗词,在音乐、绘画、书法、民俗、园林艺术等领域也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从制度层面看,水的地位就更加凸显。几千年里,历朝历代都把治水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也会设置专门负责治水的官职。比如先秦有司空一职,主管水土行政;秦汉以后主持水利营建及管理事务的有都水官,隋以后名都水监,至明代始取消。在文史资料中能发现许多有关水利管理的法规,比如唐代颁行的水利管理法规《水部式》,明确规定了各级水利官员的职责、水利设施的维修、保护、农田灌溉、用水次序等,使得水利从管理、维修到灌溉实施过程都有法可依,还在施工实践中应用了300多年的宋金元三代治理黄河的工程规章制度《河防通议》,以及北宋时期王安石作为其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主持制订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约束》等,都是水文化在制度层面的重要体现。

  我国水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留下的成果就更为丰富。以水利工程为例,防洪防潮、农田灌溉、水力发电、排水防渍治碱、城市和工业输水等工程都可以算作水文化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秦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就是其中之一。都江堰建成之后不仅使得万亩良田得到灌溉,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从上述这些角度来说,水文化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以水为出发点,我们能看得见过去,也可以学会如何更好地规划未来。因为有水,才有了地球上的勃勃生机;因为有水文化,才让人类文明如此灵动和绚烂。

 

  现代治水需要传承水文化

  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现代治水新思路,这些思路的贯彻实施同样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需要传承和发展水文化,才能更好理解现代治水思想,发挥更大的效益。比如,对“人水和谐”思想的理解,可以从历史经验中找到启示,我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西汉贾让提出著名的“治河三策”,其上策就是“人水和谐”,指出在抵御洪水的同时,要给洪水以出路,这些历史经验为我们科学认识和贯彻“人水和谐”思想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和水科学知识,这是进一步认识和解决水问题的重要基础。据传说,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对洪水采取分流疏导。汉代以后,黄河下游大量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逐步发展成地上悬河,在洪水季节经常出现决口。据记载,东汉时期就开始通过“疏浚河道、设立水门、控制分流流量”等措施治理黄河,这些对现代防洪“给洪水以出路”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中国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治水史。秦汉两朝设置比较完善的水事管理机构,实行中央统一管理与地方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水管理模式;北宋颁行的《农田水利约束》涉及了水管理方面的诸多内容,明确对水资源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唐朝的《水部式》、宋朝的《宋邢统》和元朝的《用水则例》都有关于用水以及水资源浪费的处置条例,要求对违法者予以严厉处置。水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发挥水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得水资源管理深入人心,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

 

  水资源节约事关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中国淡水资源总量达28000亿立方米,但是人均只有2200立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为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人口、经济等空间格局不匹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长期以来,我国用水方式相对粗放,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协调,水资源处于超载和紧平衡状态的区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坏、水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用水粗放,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4,与世界先进水平的0.7至0.8有较大差距;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5.6立方米,是世界先进水平的2倍左右;我国大部分城市存在缺水情况,北方部分缺水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超采漏斗,水资源节约保护形势非常严峻。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安全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节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李克强总理多次就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坚决压缩不合理用水,促进节约用水。“节水优先”方针是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节约用水工作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节约用水工作全面发展,2013年,中央提出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2015年,中央提出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总量强度双控、节水评价等重要制度基本建立,水价改革加速推进,国家和省级用水定额进一步完善,节约用水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形成。2019年,经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到2020年,节水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标准体系趋于完善,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以上,节水效果初步显现;到2022年,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到203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大海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构建起高效完善的水管理系统,提升城市的抗洪耐涝能力,达到城市雨水管理良性发展的目的。

 

  公共机构引领节水新风尚

  我国公共机构数量众多、人员集中、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公共机构带头开展节水工作,提高用水效率,创建节水型单位,对于促进全社会提高节水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更好地指导公共机构节水工作,国管局会同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了《公共机构节水管理规范》《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施方案》,对公共机构节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公共机构对自身用水管理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可进一步推动各地公共机构节水工作,提高积极性,满足新时代公共机构节水要求,为公共机构“十四五”能源资源节约奠定良好基础。截至目前,全国有3千多家省直单位、4万多家公共机构建成节水型单位,起到了“节水引领、示范标杆”的作用。

  公共机构节水,作为节水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到节水活动中来,那么实现全社会共同保护水资源的目标一定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