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后勤,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出发
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天没亮就到医院排队挂号、门诊等候时间长、住院部床位紧张……一直以来困扰群众的“看病难”问题在全国许多大医院依然存在。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目标任务。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中国”战略部署,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要求和卫生健康委工作安排,紧紧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改革任务,深化医院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扭住“改善患者就医感受”牛鼻子
医院后勤改革紧紧扭住“改善患者就医感受”这个牛鼻子,牢固树立服务宗旨,创新工作模式,着力营造“患者舒心、来者暖心、医护放心”的医院环境。秉承和发扬“心系医院发展全局、心担医院运行安全、心念临床服务满意、心想医院后勤事业”的工作理念,将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更加便捷的后勤保障服务上来,加快医院后勤管理精细化进程,为实现促进医院整体发展的后勤管理改革总目标而努力。
积极开展“服务关口前移,深入临床一线”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了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的目标。走出去、引进来,借鉴全面质量管理“三全一多”基础理念(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多方法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和9S管理方式,以此为后勤标准化管理基础依据,对后勤各业务领域实行科学、规范、标准、系统管理,更好保障一线就诊环境及医护人员办公环境。不断规范完善后勤服务内容和形式,渐近式推动医院后勤服务模式创新。
探索智慧后勤发展路径
信息化建设是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更是医院后勤改革的重要抓手和重点任务。医院领导班子坚持以“十四五”发展规划为着力点,以循序渐进、逐步完善为原则,针对后勤业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智慧后勤发展道路。
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后勤管理的重中之重。通过智慧平台的建立完善提升后勤信息化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为临床一线提供更好的服务。从数量、规模密集型管理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管理转变,建立一个基本功能全面、业务配置灵活、使用模式统一的信息系统。通过覆盖医院“吃、住、修、水、电、暖、气、物资供应、气动物流”等各方面的大数据网络,推动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逐步扭转“分散性现场操作多、全局性监控管理少、突发性故障处理多、计划性运维分析少”的不利局面。
谈到医院近年来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老年医学研究中心护士长纪莲莲说:“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为患者提供了及时、准确、安全、高效的一站式服务,也为临床工作人员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工作保障。”
提升管理保障效能
“现在医院的病房住着舒心,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治疗信息一目了然,让我自个儿和家人心里都踏实。”说到住院看病感受,来自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患者张媚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及医护人员对医院建筑人性化与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在注重患者的就医体验的同时,坚持做好绿色环保大文章。结合创建绿色医院的工作要求,积极参加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的节能培训工作,认真对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标准》,紧紧围绕“管理节能、技术节能、行为节能”3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对对水、电系统及层流净化手术室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从“上游”控制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在全院员工中宣传节能举措,通过点滴积累节约更多资源。定期收集分析能耗指标,为推动能源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依据。各工种主动巡查巡检,降低一线科室的报修频次,主动前移服务关口,在临床、医技与后勤保障服务之间建立起了一条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通道。拓展管理思路,全面梳理后勤服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畅通后勤服务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实现维修接报、任务分派、进度追踪、质量检查、结果评价的闭环式管理,全面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一线科室及患者满意度逐年提高。
随着医院的发展变迁,后勤服务已不单纯停留在“做到”,而是必须转变职能、更新理念,逐步走向“管好”。
根据整体发展需要,医院不断制订和完善各项后勤管理规范,并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后勤应急预案体系。狠抓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加大检查力度,督促职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促进工作迅速有效开展,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医院后勤保障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