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文 /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管理处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作为建立在西南地区的第一座最具民族风范、最富人民气息、最具红色基因的伟大建筑,见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改天换地,见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翻天覆地,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惊天动地的伟大光荣奋斗历程。
大礼堂建成于1954年,由中心大礼堂、南楼、北楼、东楼四大部分组成,占地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的建筑杰作,更是享誉世界的国家重点文物建筑群。中国建筑界泰斗梁思成先生曾评价其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建筑形成划时代的最典型作品”。每届重庆市党代会代表、每年重庆市两会代表委员都在这里共商国是、共计民生、共谋发展;在此举办各类高规格、高水平的演出活动,吸引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大礼堂和朝天门、解放碑、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巫山猿人、铜梁龙舞、红岩村、重庆火锅一起入选重庆十大文化符号。
回首67年岁月,大礼堂始终向世人全方位展示着中华民族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翻开大礼堂厚重的历史篇章,无不让人感受到这座见证着一代代重庆人光荣与梦想的宏伟建筑中蕴含着的政治智慧、红色根脉、建筑艺术和文明礼赞。
人民当家作主的红色地标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950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1953年改为西南行政委员会)成立,管辖四川、云南、贵州、西康、重庆等省市。解放初期,百业待兴,重庆作为西南行政区党政机关所在地,却是个“名声大、底子薄”的城市。1950年3月,贺龙在二野欢迎大会上发出号令:“我们解放了重庆这座雄伟的城市,还要把它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他视察重庆后说,重庆有220万人口,有那么多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工厂和学校,没有一座像样的集会场所怎么行?
为表达新生的人民政权有信心带领人民走向辉煌未来的决心,掀起“建设大西南”的高潮,同时满足会议和接待等实际需求,西南军政委员会主要领导邓小平、贺龙、刘伯承决定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大楼对面的马鞍山上,新建一座能容纳四五千人的西南军政大礼堂,并附设一个招待所。整座建筑于1952 年开工,1954年4月落成,工程历时近2年,与先后建成的劳动人民文化宫、西南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大田湾体育场、重庆市体育馆、重庆市体委大楼(今重庆市体育局办公楼)等公共设施,并称为20世纪50年代重庆“六大建筑”。
众志成城建设的红色瑰宝
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这样一座庞大的建筑面临许多困难,首要的就是建筑设计。在讨论设计构想时,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一致主张:要搞就搞有气派的,既能体现民族建筑风格,又兼具时代建筑理念。经过反复论证对比,西南建设公司张家德的设计方案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该设计以近代大跨度建筑技术为基础,综合了明清两代建筑的特点,利用山坡地形分层筑台,集名建筑之大成;参照广州中山堂的风格,设计了礼堂主体;将天坛祈年殿和天安门城楼的风格综合在一起,再配以柱廊式的左右两翼,均以塔楼贯穿始终;内部结构为全钢架屋顶,外部仿南京中山陵的蓝绿色琉璃瓦作屋顶,朱红柱廊、白色栏杆,瑰丽而又庄重。整个建筑雄伟气派、独具一格。2009年,大礼堂(含改扩建项目)荣获中国建筑创作最高奖 ——中国建筑学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大礼堂建设项目于1952年9月立项,计划1954年10月完工。据机关事务战线离休干部刘荣宁(时为大礼堂建设者)回忆,为按期完成任务,临时从重庆大学抽调了40余名优秀毕业生组成专业技术队伍,还从西南军区工兵营调派了200余人,并调运20多台推土机及空压机、10多吨炸药,开始削山填沟,拉开了大礼堂建设序幕。施工过程中,邓小平、贺龙等亲自选定建设方案、多次询问工程情况、亲临工地视察,解决了许多棘手问题。机关干部、部队官兵、技术人员和民工建设热情高涨,高峰期一度有1700多人投入施工。所有人都以能参加大礼堂建设为荣,因为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这是建设者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梦想后的激情奔放,更是解放初期广大军民满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革命大无畏乐观精神的真实写照。
经过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1954年4月大礼堂全面竣工。贺龙题写了“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0个大字,为大礼堂正式定名。1956年,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更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建成如此宏伟庄重的地标性建筑,建造成本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据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离休干部杨立仁(时为大礼堂建设者)回忆,工程建设始终贯穿科学统筹、精打细算、量体裁衣的原则,大礼堂竣工时建设经费总数在320亿元(1948年由新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相当于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320万元)左右。为什么费用会如此低呢?一方面是全市机关干部职工、部队官兵、技术人员投身义务建设,不计报酬。另一方面是就地取材省成本,比如架设礼堂穹顶所需的钢材是从成渝铁路竣工剩余钢材中统筹调剂的,木材是工程处从深山采伐得来,砖瓦是工程处在重庆江津区建砖窑自行烧制的,等等。通过精打细算的成本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厉行节约,大礼堂这座新中国红色建筑瑰宝得以提前建成。
畅想美好生活的红色家园
67年栉风沐雨,大礼堂一直延续着自己的初心使命,既服务政治、贴近人民,又回馈社会、传播文明。1997年至2019年间,大礼堂共承办演出和会议活动1222场次,累计接待366.6万人。先后承接了重庆直辖市成立大会、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闭幕式、历次市党代会、市两会等重大会议,承办了亚太城市市长峰会文艺晚会、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等重大演出活动,举办了《建党百年 ——川渝书画联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李少言、牛文、王琦版画展》等艺术展览26场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元首等参观大礼堂及人民广场42批次,在对外开放、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同时,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于1997年拆除了大礼堂围墙,建设人民广场,作为市政、文化、休闲、公益和应急救援广场,与大礼堂融为一体。广场北面建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大礼堂、人民广场相互呼应,形成三位一体、气势恢宏的城市新景观。据统计,每年到大礼堂及人民广场参观游览的群众超过270 万人次,每晚到广场休闲健身的群众达数千人。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作为重庆最具标志性的红色经典建筑,见证了重庆两次直辖的伟大历史变革,她以民族建筑艺术的特殊方式向世界讲述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故事。为实现规范经营和科学管理,1991年专门设立人民大礼堂管理处,隶属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大礼堂及人民广场的安全、政务性接待、会议及活动、文物建筑保护、公共秩序、设施设备维护保养、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日常管理工作。
展望未来,大礼堂将紧扣作为“城市景观窗口、历史文物窗口、文化旅游窗口、服务保障窗口”的定位和使命,大力弘扬重庆机关事务“细致、精致、极致”的服务理念和“廉洁、勤俭、务实、高效”的优良作风,恪守文物安全底线,高站位、高要求打造政商活动的重要场地、赓续艺术殿堂的红色根脉、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乐园,持续绽放璀璨的民族建筑之光、华夏文化之光、城市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