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和孩子,有个“用餐约定”
文 / 李尔 康艳芬 史纳玺
“老师,我吃不下”“我不爱吃西蓝花”“怎么又要吃饭了,吃饭一点也不好玩”“我不要吃,不要”……曾经,一到用餐时,宁波市东部新城中心幼儿园的一些孩子总是提不起兴趣。
让孩子们吃饱、吃好,很重要,而且,引导孩子们把饭吃好,还不仅仅是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问题。
在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发展为“幼有优育”的过程中,许多园所都开始关注“食育”,认为“吃得好”是孩子们在园有效开展生活、学习、游戏、运动等的前提和保障。面对挑食、食量小、浪费粮食等幼儿用餐问题,许多幼儿园也在想方设法调动幼儿“光盘”,但多数都难以奏效。
如何调动孩子们的用餐积极性呢?宁波市东部新城中心幼儿园的园长妈妈和老师们认真尝试,努力让孩子们在园的每一餐都变得充满乐趣与幸福感。
“我早饭吃太饱,不想吃点心”“我都等不及出去玩了”……观察日常教学实践发现,时间仓促、胃口不佳是孩子们在吃晨间点心和水果时存在的问题。园内保教团队尝试从改变餐点时间和形式着手,将晨间点心从同一时间集体享用变为同一时段自由享用;水果时光采用仪式感的“桌边摆盘式”,或具有相对自由感的“随取落座式”。根据水果种类决定具体的享用形式、根据年龄特点决定具体的享用时间。餐点时间的灵活调整,让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更加充盈。孩子们围坐在桌边,轻松地品尝葡萄、桂圆、橘子等剥皮水果,或是在水果台前自由拿取苹果、哈密瓜、西瓜等切块水果。
时常听到孩子们交谈:“怎么又要吃饭了,我觉得吃饭一点也不好玩”。基于对幼儿进餐难、食量小等问题的思考,保教团队围绕拓展用餐场地、挖掘用餐趣味性做了5种尝试:用可收放的移动餐桌,在班级衣帽间布置专属“家庭餐厅”;借助园内每幢楼内的一层组团空间,实现“邻里聚餐”;利用班内的室外大阳台,选择晴好天气开展“健康环保餐”;结合多功能厅的场地特点,将聚餐和活动链接起来,组织“多人雅集餐”;走出教室与组团,挖掘园内户外场地“草坡公园”的地理优势,布置融入生态环境的“自然花坊餐”。在提升用餐趣味性的同时,保教团队依循幼儿的餐点行进路径,改变餐具摆放位置、进餐准备顺序、餐后整理顺序等安排,促成趣味性与有序性的巧妙融合。
和好朋友坐在一起,是孩子们在吃饭时心里装着的小心愿。保教团队改变固定座位、固定组员一起用餐的形式,结合每月一次的自助餐安排,鼓励幼儿自由选择用餐搭档、自由选择座位,实现班级内的好友聚餐;利用“邻里餐”时光,允许相邻班级幼儿自由组合用餐,也鼓励以大带小,让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共同用餐。
“老师在哪里吃饭?”“老师也会光盘吗?”为满足孩子对老师用餐的好奇心,结合园内陪餐制度,孩子们可以和教职工共进午餐,如厨师、保安、后勤人员、园长妈妈等;原任教师轮流在班内的不同小组与幼儿共进餐,以身作则做到师幼间的用餐约定。改变用餐伙伴后,常听到孩子们说,“和园长妈妈一起吃饭,菜都变得好吃了”“和好朋友一起吃饭,比一比谁吃得更好”……
如何在成人认为的“吃得好”和幼儿认为的“喜欢吃”两者间保持平衡,是后勤和保障团队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真实填写问卷,对园所餐点进行观察与评价,对伙食种类、搭配及烹饪方法等提出建议。每月一次的膳食会上,组织后勤人员、教师、幼儿对近期餐点口味、喜爱程度等进行交流。多元化、自助化供应点心,增加每日中西式点心的款式和种类,如不同口味的小蛋糕、曲奇饼干,玉米、土豆、花生、毛豆、番薯、紫薯等。推出“幼儿菜谱推荐”制度,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个性化菜谱,供园内后勤团队参考借鉴,真正“把幼儿当主人”,让孩子们“愿意吃、喜欢吃、好好吃”。
保教团队围绕“调动多感官参与进餐、提升多感官下的进餐舒适感”目标,努力为孩子们营造舒适的用餐环境。午餐时,全园播放适宜用餐氛围的音乐,时长30多分钟。在餐厅营造温馨环境,对餐桌进行简单布置,提供适龄舒适物品,配备可爱动物造型餐椅、铺柔软坐垫等。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使用不同材质和色系的餐具,如小班选用白色、密胺餐具,中大班选用银色、不锈钢餐具。从视觉和触觉上,减少用餐环境中相应物体带给幼儿的“冰冷感”。在保证座位足够的前提下,适当改变餐桌的组合样式,如自助餐式的长桌组合形式、晚宴式的长桌围合形式等,不时给孩子们带来小小的惊喜。
“今天还可以去公园吃饭吗?”“我觉得阳台吃饭感觉真好,可以看风景。”“和哥哥姐姐一起吃饭好热闹。”如今,我们再也听不到孩子们的“午餐抱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