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办后勤的启示——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1-06-24 11:25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王亮 

    

  2018年,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期间的日记出版。郑天挺自1940年起担任西南联大总务长,在日记中记载了大量有关西南联大行政、后勤等事务性工作的内容,让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和审视这座名校,一窥一位学者是如何抓后勤工作的。 

 

  严于律己以德立身 

  西南联大的总务工作事务繁杂,大到规划学校未来发展,小到监督工友拖水渍、换灯泡、布置会场,中间还需处理诸位教授的邻里纠纷、家长里短,回应学生们的种种诉求……除了事多事杂,还特别容易得罪人,所以大部分教授都不乐意额外承担这项工作。郑先生在1942年9月30日的日记中写到:“六时至文化巷开会,正之语众,谓自重庆来者均言各大学总务长莫不为众矢之的,正之言联大独为例外,以余以德称也。”正之是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他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郑先生之所以能把这份棘手的工作做好,当好联大的“大管家”,最根本的是因其德行、品行。 

  ——识大体、顾大局的“大德”。郑先生答应担任联大总务长,是为了维系三校团结,维持三校齐心协力合办西南联大,为战火纷飞的中国保留一文明火种,留存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壮大希望的大局。联大学生,后来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继愈在《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先生》一文中曾这样评价他的工作:“为学校延揽人才,给同事平息争端,消除了一些派系之间处于萌芽状态的对立。……郑天挺先生善于处理纠纷,协调同事之间的关系,对不利于三校团结的言行不支持、不扩散,使它消弭于无形。”这种“大德”还体现在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所持的态度,1946年1月3日的日记里说了这样一件事,是时,郑天挺返回北京,接收伪北京大学房产等物资,同时协办补习班等事。补习班人员冗余、尾大不掉,在决定裁减冗员时,日记中写道:“冗员太多,不裁减无以对国家,裁之又念诸人生活无着,斟酌再四,决使一家哭,不使学校费……吾不敢以私而废公,然今日竟以此裁人事,竟日为不欢”。不因私废公,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即便有时候会因此得罪一些人,甚至被朋友误解,他也始终坚持原则。1941年2月21的日记记载,北京大学决定将靛花巷教授宿舍迁到才盛街,以节约开支。郑天挺也在搬迁之列,同住的几位好友坚决反对,对此,他认为:“余又何能以三数人便利之故,而虚耗校款,况以三数人者余亦在内乎?” 

  ——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公德”。1940年2月,就任总务长伊始,郑天挺即决定主抓两件事:“一、调整低薪薪额;二、设法代学生及教职员购办食米。”当时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学校教授薪资调整的幅度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入不敷出成为常态,很多教授被迫从事“第三产业”补贴家用,如闻一多为人制印,两弹元勋赵忠尧自制肥皂售卖等。在当时,薪资与米粮问题成为维持联大正常运转的关键。郑天挺把这两件事列为主抓的重点,可见他于纷繁的事务性工作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关键问题。他的日记中有多处为薪资米粮问题四处奔走、多方筹措,甚至于左支右拙、寅吃卯粮间维持联大运作的记录,而在这些记载中,他很少谈及自身付出,更在意的是学习学校、教授和学生。他在日记中写道:“自余任总务长,必于月底发薪,未尝稍迟。昨日以上月有人事更动,手续未齐,定今日发。及入校,闻仍未发,为之大怒,询之,乃因刚如未至,无人代常委盖章,遂命人往寻,责令下午必发。”作为儒雅学者,郑天挺很少发怒,但这次他却一反常态,其原因除了后勤事务工作必须坚持制度,取信于人外,更重要的是联大教授们“今非昔比,同人中盖有不能迟半日者也”。正因为这种始终为学校、教授、学生服务的宗旨,在1948年北京大学五十周年校庆之际,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代表全体同学赠给郑天挺“北大舵手”锦旗。 

  ——以身作则,不谋私利的“私德”。中国传统士大夫有“君子固穷”的精神,不因穷困而变易操守。按照当时教育部规定,在学校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可以额外获得一部分补贴,但郑天挺从未接受。1938年4月15日记载联大教员分配蒙自宿舍的事情,他自愿弃权,等南迁教授们到齐再一起抽签。1944年11月20日的日记记载,昆明富商欲资助联大教授,郑天挺被列为人选之一,但他一再推辞,表示“无功受禄甚不安,且校中更有穷过我者,谢之……更答以有生以来未尝分外受人一文也”。正是这种不以权谋私利、不争利的“私德”,让他赢得几乎全校师生的肯定。 

 

  纲举目张指挥若定 

  郑天挺的业务能力也很强,是当之无愧的“事务专家”。一是重视“数目字”,在处理事务工作过程中重视方法规律和具体的实现路径。可能是出于学者的职业素养,也可能是长期从事事务工作的经验使然,郑天挺特别关注数字。1939年11月30的日记记载,他对当天一场历时两个半小时的预算会议很不满意:“所议无多,以准备之材料不足,一有质询皆不知所对。旁询一再,亦无确切之数字。”担任总务长后,郑天挺对联大财务工作进行了整顿,在日记里记录了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一、现金出纳必有日报;二、各项支出情况必有旬报(分类报告);三、各系用款情况必有旬报(分类报告);四、本年度以前各项专款从速结清。”这些要求,即便放在今天,也是相当规范的。长期从事具体的事务工作,郑天挺更加重视工作的实现路径。由于周边战事吃紧,昆明也变得不再安全,联大一度想再次搬迁,三校常委众说纷纭,各陈利弊,莫衷一是。和其他常委不同的是,郑天挺并不停留在理论层面讨论对与错,而是就搬迁一事算了笔账,1940年8月27日的日记记载,他对搬迁中“驮运”一项进行了初步测算,联大当时约有400吨图书仪器设备需要驮运,按时价,仅此一项就需要70余万元,学校当时很难筹措到如此巨大的一笔资金。搬迁与否,实际上已不再是一个对错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二是特别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作为学校“大管家”,郑天挺接触到的人形形色色,上至国民政府教育厅官员、学校领导,下至学校保安、工友,还有性格各异的教授、职员、学生、家属等。这些人的工作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等最终汇总到总务长这里,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郑天挺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参照了唐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辅赞弥缝”的工作方法,建言献策,多补台不拆台,维持整个学校的正常运转。他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由于住房紧张,北大校长蒋梦麟一家与部分教授聚居在昆明北郊岗头村一大杂院内。某日,蒋梦麟的司机与一女仆发生争吵,一位教授指责司机太吵,影响自己工作,双方遂发生争执。此事一出,住在岗头村的教授们不干了,要求学校立即处理,辞退司机。事发时,蒋梦麟在重庆,蒋太太要求留用司机,一来司机在当时属稀缺工种,换人不易;二来蒋太太觉得这些教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借司机之名针对自己。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矛盾都集中到他这里。对于此事,他在日记里写道:“汽车司机固难得,而教授尤为学校之主干,教授与职员争,余向主右教授而抑职员,况教授之主去一车夫乎。然余雅不欲对此辈小人作操切之举,拟荐之他去,以免有轨外行动。”从中可见他重原则、明轻重,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兼具灵活性,既顾及教授们的意见、感受,又不断司机生路,留有余地,算是两全之策。 

  三是高度重视细节。郑天挺主持西南联大总务工作,突出特点就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他的日记里,“令工友扎被褥,并促同行诸人起床。”“下午四时至校舍视工程。五时归。晚包饭商人、理发商人来议价。”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总务长来过问、处理这些小事,多少有些小题大做,但这恰恰就是事务工作不同于其他类型工作的特点所在。所谓后勤事务工作无小事,但必须从小事做起,无论多大的事务性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都在细节上,没有细节,事务性工作都只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当然,只有细节也不够,还要对细节进行梳理、分类、安排、规划,郑天挺言:“凡有规律者,一人导之,众人随之,非难事也”。凡事要讲工作方法,比如1944年4月5日的日记记载发放南屏戏院电影票这件小事,他安排分发工作如下:“座有前后有优劣,人人思其佳者,纷呶不已。余命依职员录次序陆续排定,名在前者座亦在前。”把可能出现的状况考虑在前面,把细节问题处理妥当,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矛盾。 

  纵观郑天挺的一生,无论是治学还是治事,都始终与其人格、品格保持一致,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作为学者,郑天挺传承了中国士大夫的气节,重实操、不尚空谈、洁身自好、有所不为。一个人的作为,根本上取决于本人的修为,他终其一生为国民教育事业奔走奋斗,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和人民立场,并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于1980年在81岁高龄之际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郑天挺的为人处世之道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借鉴:作为共产党员,作为机关事务工作者,我们应该把理想信念问题摆在首位,持续不断解决思想入党问题,始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政治性是机关事务工作第一属性这一根本,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最重要的政治品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唯有如此,才能走得稳、行得远,以更昂扬的精神状态、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郑天挺始终以学者严谨细致之态度、求真务实之精神、宽厚仁慈之情怀处理事务工作,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后勤工作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学习,也能出人才,不钻进去是搞不好的。”2016年,在中央军委后勤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努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后勤。在当代,机关事务工作不但成为了一门学问,而且越来越成为一门科技含量高、多学科多专业交叉渗透、融理论背景和实践经验于一体的“大学问”。机关事务工作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要拿出研究学问、专研学问、攻克难题的精神,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始终不断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以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引领,以机关运行保障法治建设为基础,进一步规范保障行为、优化保障方式、提升保障效能,推动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