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的壁画艺术
文/袁永明
每天清晨,北京这座现代化大都市都会进入繁忙喧嚣的节奏。街面上的人们行色匆匆,而在城市的地下,歇了一宿的北京地铁,也开始活动起了筋骨。
地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北京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都市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工薪族靠地铁实现日常通勤,来自各地的游客,往往也将地铁作为出行的首选。地铁延伸到北京城的角角落落,不知不觉中蛛连成网。不经意间,你或许会注意到,越来越多地铁站正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展厅”。无论是驻足欣赏,还是匆匆掠过,这些作品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些作品之中,又以壁画最为博人眼球。
北京地铁的发展,可追溯到1953年9月。当时,中共北京市委在《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中提出:“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经济的交通工具,特别是为了适应国防的需要,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经过近12年的筹备,1965年7月1日,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开工,按照“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的方针设计和建设。1969年10月1日,地铁建成通车,并开始在北京站至古城路站区段试运营。这就是后来的北京地铁一号线及二号线的雏形。由于当时地铁建设的主导思想是“战备为主,兼顾交通”,所以北京地铁在通车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对公众开放。车站也相应地被要求朴素大方、坚固适用、不要豪华。因此,该项工程基本没有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站内也就没有设置壁画。
这种情况在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得到了改变。该工程因其线路基本设置在明清北京城墙被拆除的原址之下,呈环状布列,故而被称为“环线”,后来被称为“二号线”。该线路在建国门、西直门、东四十条3座车站设置了壁画,每个车站布设两组。
建国门站靠近古观象台,车站壁画的主题之一就是“中国天文史”。作品以古代神话和天文故事为主题,由3000多块彩色瓷砖组成,展示古人在天文方面的探索和智慧,展现我国源远流长的天文学发展史,作者是袁运甫、钱月华。另一主题就是“四大发明”,作者是彥东。
西直门站的两幅壁画都是张仃先生的焦墨山水作品。其一为“燕山长城图”,展现了燕山长城的精华,绵延的山脉急缓有致,蜿蜒的长城跌宕起伏,另有乡村林莽隐现其间,苍劲宏阔、浑朴大气。其二为“大江东去图”,作品高3米、长140米,表现了多条大江大河,选取了水库屯水、河流激荡、黄河入海等典型部分,把江河的雄伟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幅焦墨山水壁画以极具冲击力的手法,渲染了祖国山河的大气磅礴。
东四十条站两幅壁画的主题,分别是“华夏雄风”与“走向世界”。该站在当时是距离著名的工人体育场、工人体育馆最近的一个地铁站,故而有这样的安排。“华夏雄风”的作者是阿老、严尚德。作品高3米、长62米,以巨型陶板拼镶,以刀枪棍棒等器械及太极拳等为元素,通过画中人物的一招一式生动展现了中国武术的神韵。“走向世界”的作者是李化吉、权正环。作品高3米、长70米,以陶瓷镶嵌表现了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为国争光的内容,包括游泳、举重、自行车、鞍马、跳高等运动项目。画中人物姿势略显夸张,重在诠释体育精神。
这3个车站的壁画,与其所在地的地标性建筑和历史文化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展现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和壮丽山河,体现了中国人民开放、友好的胸襟,气度恢宏、极富内涵,是不可多得的壁画精品,至今都广受欢迎。
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地铁二期工程车站壁画,是壁画艺术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早期探索。作者都是著名艺术家,当年怀着满腔激情尽情挥洒。后期的创作当中,又浸透了陶瓷行业从业者的汗水,安装人员也付出了辛勤努力,单单是釉面瓷砖和素面陶板的拼贴,一幅作品就得拼对数千块之多,稍有差池,就会造成错位。创作、设计、施工人员齐心协力、精益求精,为我们奉献了时代艺术精品。这些壁画距今已有30多年,有的画面已经出现变色、裂缝、空鼓、错位、局部缺失甚至失稳,有的长期没有得到修补,渐呈老态,有必要将其作为文物认真加以保护。
进入21世纪,北京地铁加速发展,公共艺术在地铁建设、运营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迅猛,表现方式和传递的信息日益丰富。壁画依旧是这些艺术作品中的主力,有些地铁站因其装饰的壁画而引起关注。
比如,2009年9月底通车的地铁4号线,在宣武门站、西单站、西四站、动物园站、国家图书馆站、北京大学东门站、圆明园站、西苑站8个重点车站的站厅层或通道墙壁上装饰了艺术壁画。“记忆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突出地域标识”的设计理念贯穿其中。宣武门站在站厅层通道内设置了题为“宣南文化”的长幅壁画,反映了以先农坛为代表的皇家祭祀文化、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士人文化、以湖广会馆为代表的会馆文化、以大栅栏地区老字号店铺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等。西四站的壁画主题为“京华旧梦”。西四旧称“西四牌楼”,是北京著名的商业区,自元代开始形成,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旧城历史精华地段的核心保护区”。国家图书馆站的壁画主题为“书的海洋”,以中国书史为主要表现元素,着重体现了国图四大专藏——《赵城金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令人对文明渊薮肃然起敬。
再比如,2020年12月通车的16号线中段沿线各站,融入了“京廊古韵”的文化元素,每座车站的壁画设计主题更加鲜明。万泉河桥站艺术墙以远眺西山为背景,结合万寿山、玉泉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等剪影式造型,采用镶嵌等工艺,表现了气韵悠扬的三山五园景色。苏州桥站艺术墙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附近著名高等学府浓郁的书香氛围,展现了创新、探索的勃勃朝气。万寿寺站艺术墙表现了万寿寺的传统建筑之美,让人对有“京西小故宫”美誉的这座名刹产生向往。国家图书馆站艺术墙则以“万卷千张”为主题,引用《中庸》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鼓励人们读书明智,构建良好社会风气。甘家口站的艺术墙以“三里河秋色”为主题,玻璃上印有幻彩银杏叶,远远望去,好像金黄色的叶片在站厅中飞舞。
每天穿行在北京人潮汹涌的地铁,不免疲惫和乏味。假如能够在这些精美的壁画前驻足欣赏一番,回味昔日文化,感受天翻地覆的时代变迁,定能放松心灵、恢复活力,以更加饱满的姿态迎接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