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房子到安好家
文/顾珑
“房”,身之住处,遮风挡雨、栖身温饱的居所;“家”,心之去处,休养生息、安心落意的归宿。疫情环伺,人情冷暖,以房御之,以家卫之。军队安置住房,饱含官兵殷切期待,寄予助力军改厚望,如何吸收前沿设计理念、缩短建管模式差距、弥补技术力量短板,驱散迷雾、破解困局,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反思。不妨以开发商思维、售房人理念为指导,做好“三转”、研好“三问”,跳出建房子的小格局,迈向安好家的大事业。
从关注房到关注人,转换决策思路,研究在哪建的问题。关注房,重工程质效;关注人,偏迎合需求。回归初心来路,官兵的满意度是根本追求,以往仅仅是满足住用的基本需求,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来了住房保障的升级需要。
大家常说的“地段、地段,还是地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位优势和配套条件的重要性。从哪有地在哪建,到争取哪里好去哪建,坚持适合位置、适当规模、适宜建设。区位好,代表核心区域或价值洼地,一般不是偏远郊区,而是闹中取静;占地大,综合住房保障供需关系可以立足一次兜底,既能多出房子,也能兼顾整体容积率;问题少,说明没有瓶颈制约,或者即便有也能妥善处理,项目实施难度小,后续启动推进顺利。市政配套好上加好。地块周边水、电、气、热、交通等市政环境良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管理、养老福利、文化体育、社区商业等配套设施完备,生活便利、出行快捷,生活服务品质也会整体跃升。选址论证慎之又慎。总结军用土地建设安置住房特点规律,对标土地整理等一级开发前期工作,在土地确权办证、拆除迁移安置、用地性质变更、城乡规划调整等方面,深入搞好对接协调、项目论证、风险评估和效益分析,确保研判决策科学性、可行性,切忌“带病”上马,以免发生“建不下去”“办不了证”的隐患。
从经济适用到宜居康养,转变设计理念,研究建什么的问题。经济适用,卖点是物美价廉,考虑基础功能;宜居康养,则贯穿身心、精神层面等全方位需求,对住用品质品位提出更高要求。宜居,指环境好、配套佳;康养,含健康、养生、养老。“归家即度假”,营造放松惬意、老少皆宜的心理环境,倾心构筑家的整体氛围。品质定位要明确。商品房贵,主要贵在地价,安置住房在建设投入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生态健康、节能环保、智慧科技、安全防护等,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军队标准规范;处理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法与质量进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宜新则新、质效为先,追求是“好”不是“豪”。品位功能要延伸。作为影响业主对小区评价最重要的因素,住区环境的安全感、舒适度、娱乐性,越来越受到瞩目。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力求开阔愉悦、顺畅通透;景观绿化、步行视野,争取做到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人车分流、归家动线,符合人体工学、生活习惯;邻里交互、室外场景,坚持公开性与私密性对立统一;适老化、无障碍设计,体现人本关怀。品牌形象要过硬。万科的物业服务、朗诗的绿色科技、龙湖的高端豪宅,房地产品牌形象往往深入人心,安置住房也应着力提升软实力,增强辨识度、体现归属感,打造军人住房特有的品牌名片。在小区命名、环境布设等方面,植入红色基因,融入军队文化;突出荣军养老、医养结合的统建特色,加强医疗、养护等服务配备,解决后顾之忧,增强官兵荣誉感。
从工程建设到住宅开发,转移管理重心,研究怎么建的问题。工程建设,重建轻管、只管一段;住宅开发,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牢牢扭住前期工作阶段“土地、规划”两个牛角,积极发挥总开关、指挥棒作用,重心前移、持续发力,以售房人的使命感,建出住户满意的房子。注重服务至上。坚持目标导向,以住户为中心,不断加强交流沟通,把对产品及服务改进提高,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在不同职级住房户型设计、地下停车位设置等方面,做到符合住户心理预期和购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集采优势,用实惠的价,盖优质的房,安舒心的家。注重深耕前期。站在未来看现在,站在现在看过去,借鉴开发商经验做法,严格履行住宅开发全流程报批要求。磨刀不误砍柴工,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做深做实,把影响全局的报规报建工作落细落稳;以“建好房、能办证”为牵引,盯住“五证”等办理房产证的前置条件紧抓不放,确保实现入住和领证同步推进。注重内外合力。强内功,集中力量搞好一级开发等项目前期运作,贴近实际立起政策标准和制度规范,既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又要避免重复投入、重复建设。找支撑,采取组建专家团队或购买服务方式,在规划方案论证、招标方案审核、合同履约评价、工程质量巡检等环节,引入第三方咨询力量。借外力,坚决发挥融通地产、大型房企等外部优势,宜企则企、各司其职,利用行业成熟技术成果,弥补军队代建力量、售后管理等不足,形成多元共治、齐头并进的集群态势。
践行“一生只搬一次家”的理念,打造“比梦想更进一步”的时代人居,前路漫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做则必成。惟有发扬“为民服务、创新发展、艰苦奋斗”的三牛精神,出牛力、使牛劲,脚踏实地、撸袖实干,方能以扎实的工作成效答题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