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车管理效能的SWOT分析——以某垂直管理机构为例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1-12-27 14:20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刘传秀 许金龙 康健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本文以某垂直管理机构为例,运用SWOT理论研究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垂直管理机构车辆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思考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创新公务用车管理机制,打造共享高效的管理模式,提升公务车辆管理效能。 

    

  某垂直管理机构车辆管理现状 

  某垂直管理机构下辖29个预算单位,现有公务用车编制1281辆,其中执法执勤用车1093辆,机要通信用车11辆,特种专业技术用车7辆,应急保障用车106辆,业务用车11辆,其他公务用车53辆。 

  为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管理使用,该机构及下辖单位结合实际,制定办法对公务用车的使用范围、申请审批、使用规定、维修保险管理、速通卡和加油卡管理及有关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为公务用车的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为推动制度落实,该机构利用工作检查、学习培训、总结讲评等方式,认真开展公务用车使用管理自查、互查,严格使用审批和各项费用支出管理,不断加强公务用车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 

  经统计,该机构2020年公务用车累计出车54944次,累计行驶里程204.28万公里,全年运行费用1038.16万元。按照年末车辆数1190辆进行计算,平均每辆公务用车年出车次数46次、行驶里程1716公里、运行费用0.87万元。按照使用性质对车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使用频率由高到低分别是机要通信用车平均单车行驶次数65次、应急保障用车平均单车行驶次数47次、执法执勤车平均单车行驶次数46次、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平均单车行驶次数45次、其他公务用车平均单车行驶次数40次、业务用车平均单车行驶次数31次。 

    

  公务用车管理的SWOT分析 

  优势分析(Strength)。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该机构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各类车辆的性质和使用范围,明晰车辆的使用、审批权限,有效防范公务用车管理领域的腐败和浪费情况,为防止公车私用、私车公养等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此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车辆总数下降、司勤人员分流、管理更趋规范,车辆运行费用显著降低。公车运行维护成本总体下降,单车运行费用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各类紧急公务活动、机要通信、执法执勤等公务活动均得到了有效保障。 

  劣势分析(Weakness)。该机构公务车辆存在车龄长、车况老化等现象。经统计,截至2020年达到车辆最低使用年限(8年)的车辆847辆,占比71%;车龄在10-14年的车辆675辆,占比56.7%;车龄在15年及以上的车辆120辆,占比10%。部分车辆已不具备维修价值且无法上路行驶。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以来,车辆更新购置相关政策普遍收紧,2013年以来,该机构车辆总体更新比例较低,造成了目前车辆整体车龄长、车况差的情况。 

  此外,按照车辆尾气排放标准统计,该机构车辆中国I标车辆2辆,国II标车辆80辆,国III标车辆369辆,国IV标车辆423辆,其余为国V、国VI标车辆。按照目前地区环保政策,国I、国II标车辆禁止上路、强制报废,国III标车辆引导报废。目前部分下辖单位收到了交管部门开具车辆强制报废通知书,要求将名下所有国III标的老旧车辆淘汰。由于各种因素制约,造成每年车辆更新数量有限,部分老旧车辆无法及时替换等一些单位面临车辆老化、无车可用的问题。同时,有些基层单位人员缺乏驾驶技能,部分偏远地区的基层单位通勤、调研等出行单程距离远,出行成本较高。各类型的车辆之间、各地区间的车辆之间在使用上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机会分析(Opportunity)。系统管理优势使一体化管理成为可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由于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公车管理制度,车辆购置、处置、调剂各工作环节已经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各单位遵循“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有效使用”的原则,实行“一车一档”及单车核算制度。以上制度的建立和管理的落实对系统进行车辆使用效能分析、统一车辆的购置、处置、调配提供了基础。应发挥系统性管理优势,按照实际公车使用情况进行不同地域之间、不同单位之间、不同车辆类型之间的合理配备,及时处置报废闲置车辆,按需求进行调剂,促进车辆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 

  此外,社会化公共交通为公务出行提供了备选项,一些非紧急公务活动、一般公务事项的出行,社会公共交通基本可以满足。公务车辆的保障重点可以向紧急、机要通信和远郊区县偏远地区等,无法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的公务出行活动倾斜。 

  威胁分析(Threat)。在一般公务活动中,不同岗位性质、不同地区环境导致公务出行的成本有高有低。一些基层单位地处偏远,基层工作人员往来办公地点和机关之间的出行成本和开展非执法类公务活动的出行成本高、负担很重,导致大家到偏远地区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另外,一辆公务用车要确保安全出行,需要承担车辆购置、维修、保险、加油、GPS定位等成本,再加上车辆管理平台建设、车位费用等间接成本,往往比社会化解决公务出行的成本更高。以该机构管理的轿车为例,2020年出车48145次、行驶173.4万公里,全年运行费用874.87万元,平均每公里运行费用5.04元。而同城出租车费用标准为白天3公里以内13元,3公里至15公里以内按照2元/公里计费,超过15公里按3元/公里计费,社会化费用总体较低。很多单位已经没有专职司机,存在需要使用公务车辆的人员没有驾驶车辆的经验、技能,不能使用公务车辆的情况,这也是造成公务车辆整体使用率不高的一个原因。 

    

  基于SWOT理论的对策建议 

  SWOT理论是管理学在提出对策建议时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在充分研究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会、风险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对策建议的一种理论。经综合分析,笔者对垂直管理系统的公务用车管理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建立共管、共享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积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在公务用车管理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管理效能。应以系统一体化管理为基础,充分发挥大数据管理的优势,逐步探索实现车辆管理信息化,加强公车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及时报废处置老旧车辆,对使用效率低下的车辆及时进行系统内的统一调配管理,根据机构整体需求及时合理更新车辆,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车辆的一体化管理。 

  健全数字化智慧分析系统。积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采集公务车辆基础信息,实时监控车辆使用、维修等情况,整合碎片化数据,对车辆从购置到处置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加强对车辆的运行里程、轨迹,车辆的能耗、维修等费用的分析对比,建立数字化智慧分析系统,促进公车管理的透明化、智能化。 

  转变管理观念,促进使用便利化。积极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建全审批流程、事由申报流程,建立全程可监督可追溯的管理体系。根据实际需求丰富各类型车辆的使用范围,确保执法执勤用车的使用效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避免产生公务车辆不敢用、不能用的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和保障,加大公车使用规定培训,同时加强公车管理的内控制度建设,使公务用车为机构运行提供更多保障和便利。 

  拓展多渠道保障,便利公务出行。积极贯彻绿色、开放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公务出行。鼓励社会化解决一般性公务出行问题,鼓励多元社会化保障方式。结合实际,拓展偏远地区出行保障思路,采取集约化出行、通勤车保障的方式解决偏远地区非执法公务出行成本过高的问题。预测分析一般公务活动中社会化出行存在的风险,健全对应的保障制度,建立私车公用过程中出现的交通事故、安全事件所带来的风险预案,为解决公务活动社会化出行铺平道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