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音乐美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1-03-24 17:07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宣金祥

 

  诗歌与音乐是两种文艺类型,看似毫不相关但又密不可分,尤其在唐代。

  在唐代,经济的发展繁荣带动了文化生活的空前活跃,尤其在音乐领域,更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年的长安城,“仙乐风飘处处闻”,随处可见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唐代的演奏工具很多,琵琶、竹笛、笙箫、胡笳……各式各样、应有尽有;流行音乐《霓裳羽衣曲》《后庭花》《梅花落》《杨柳曲》等,流传广泛、脍炙人口;著名的演员更是层出不穷,李龟年、颖师、李凭、董庭兰、安万善等,都是我们熟知的音乐天才。

  如今,我们常为无法聆听到当时的演奏而遗憾,然而诗歌却恰好弥补了后人的遗憾,唐诗的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跳动音符和悦耳琴声。

  唐代诗人和音乐家关系密切,每逢规模盛大的演奏,常有诗人到场。诗人对音乐的描绘极其真切。

  先听颖师的琴声:“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韩愈《听颖师弹琴》)。再听李凭的箜篌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带露的芙蓉屡见不鲜,盛开的兰花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还可以目睹,形神兼备。琵琶女的琵琶声则是“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诗人用传神之笔,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音乐声的轻重疾徐和抑扬顿挫,让人身临其境。

  音乐艺术主要是借助声音来表现,而在唐诗中则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描绘去领略。安万善的觱篥演奏,一会儿“枯桑老柏寒飕飕”,一会儿“黄云萧条白日暗”,一会儿“上林梨花照眼新”(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笙歌声从远处飘来,“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郞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难以触摸又变幻无穷的音乐声,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再现出来,让人赞叹。

  为充分体现唐代音乐家演奏技艺,诗人大多采用陪衬、烘托的方法从侧面进行渲染。董庭兰的胡笳声结束后,“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琵琶女的琵琶弹奏声停止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李凭的箜篌声更是出人意外:“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韩愈听了颖师的琴声后,“湿衣泪滂滂”。白居易听了琵琶声后,“如听仙乐耳暂明”“江州司马青衫湿”。音乐强烈地影响诗人的感官,并借助他们的诗意语言唤醒艺术符号,塑造文学形象,以诗歌的形式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永放光芒。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纪委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