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补城市的缝隙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1-03-27 16:21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文/朱顺然

 

  四九城里的胡同是北京的文化名片,狭窄的空间承载着宏大的历史叙事,包裹着无数人的故土情怀。身为异乡人,胡同和生活在胡同里的人,是我渴望去触摸和感知的历史沉淀与旧时习俗。然而,经过数轮拆建和改造,现存的胡同样貌已不同往昔,恢复胡同承载的建筑功能和文化价值,成为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迫切需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立足于划立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对不同保护区内的四合院和胡同进行改造,涌现了一批高质量试点工程。例如,菊儿胡同采用居住型自发改造模式,将传统建筑符号与现代化建设手段相结合,打造出一座座新四合院,获得国际人居环境奖;什刹海烟袋斜街采用商业带入更新模式,促进区域更新进入良性循环;杨梅竹斜街采取的文化产业植入模式,对传统文化生活的破坏较小,更好地体现了区域传统特色。

 

  邻里关系与社区建设

  对胡同里老旧房屋的改造,只是完成了建筑层面的更新,却难以在朝夕之间寻回传统的胡同文化和四合院的邻里关系,老旧街区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凸显。新中国成立以来,老旧街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动,从传统沿袭的家族空间转变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集体空间,又转变为市场化经济下的个体空间。其间,邻里关系也从宗亲人伦和集体生活的和睦,朝着个体化进程不断深入,昔日的胡同文化一去不返。在高密度居住的四合院中,围绕房屋权属和公共空间产生的矛盾冲突频发,社区建设难度显著增加。

  清华大学团队在推进大栅栏社区改造的过程中,通过调整胡同院落空间、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恢复北京传统手工艺,让有形的空间关系与无形的社区关系互相融合,达成相辅相成的促进效果。通过拆除四合院内各家的自建房和恢复院落公共空间,消除邻里间的物理隔阂;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意在让居民通过参与群体性活动培养公共意识,从而提升他们对院落整治的支持意愿。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老旧街区改造工作涉及多方利益群体,以往通常由政府主导实施,居民配合参与,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式行动。在各方利益能够得到较好满足的前提下,改造工作往往较为顺利。当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而实施的鲜鱼口试点改造项目,重建了一批复古式老北京建筑,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但几年后相邻区域的煤市街整体改造却遭到居民的强烈抵触。

  在大栅栏社区改造项目中,清华大学团队建议所有院落自主申请改造,通过讨论和协商,街道筛选出具备较好条件的院落实施改造。这种申请式院落改造是一种“自下而上”式行动,在政府提供基本政策的框架下,居民积极性被激发,意见更为一致,矛盾也更容易解决。

  通过“自下而上”式的申请和筛选,优先改造意愿强、基础好的院落,既有利于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也能通过实实在在的改造效果,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到改造工作中。

  然而单纯依靠“自下而上”,完全由居民主导实施改造也是不可行的。由于居民需求的多样性和经济条件的差异性,他们自发修缮更新的房屋往往不重视相关规范和要求,部分改造甚至会影响公共利益和整体风貌。因此,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才能让政府资源供给与居民真实需求相匹配,实现“以需定项”,发挥出两种方式的最大合力。

 

  微改造与微自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北京核心区域的胡同成为优先改造对象,以往大拆大建、集中改造的做法屡见不鲜,短时间内成效显著,但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胡同也随之消逝。

  当下,大拆大建已成为过去式,“小而灵活”的微改造是今后的主要方向。“平移院”“内盒院”等概念的陆续提出,既着眼于改善四合院的居住环境,更注重探索构建多种生活业态。雨儿胡同便是一处微改造的成功案例,通过申请式退租与恢复性修建相结合,引入民宿项目开展经营管理,打造出新老住户的“共生院”,成为了目前推广的改造典型。

  微改造不是将居民全部迁出后重建商业区,而是利用现有条件去适应现代生活需求。既要有居民自愿腾退房屋后创造改善的空间,又要保留原住民的生活状态,这是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一种愿景,让传统文化与烟火气在胡同中完美融合。

  相比街道和居委会,社区自组织作为居民自发组成的小团体,是提升社区居民自治能力的重要力量。大栅栏改造项目利用“微公益创投”的运作方式,将商业领域孵化小微企业的方式借鉴到社区自组织培育的过程中,有效解决了自组织专业化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

  微改造与微自治是针对现有老旧街区实际而孕育的新的工作手段,着眼于小,规划于大。“小”是对每个院落、每个组织进行细致入微的摸底调查;“大”是立足于整个街区、整个社区层面进行思考规划,将微改造与微自治的力量聚合起来,实现改造的协同累加效应。

  胡同,散落于城市的角落中。对胡同的修缮和改造如同织补一道道城市缝隙。在这些狭长而喧闹的缝隙中,是经久不息的邻里亲情,是贯穿古今的城市文化。织补这些缝隙,是还原往昔,更是守护历史,需要心怀敬畏、科学严谨。目前,街区改造和社区建设还只是一个开始,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仍在探索中前行,我们期待着这些城市的缝隙被妥善地织补,成为城市里一条条璀璨的缎带,夺目而温暖。

  (作者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