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同志讲述川办往事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2-02-28 09:28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四川省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

    

  改革开放之初,他们从巴蜀赴首都,挥洒青春热血,建起了川人在京之家。千禧年到来之际,他们从北京的东城到南城,贡献智慧力量,拓展川人在京之家。 

  这个“家”,就是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他们”,就是最早一批为这个“家”奠基立业的老一辈川办人。 

  自1979年恢复重建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四川省驻京办已走过40余载。弹指一挥间,老一辈川办人艰苦创业,埋头苦干,接续奋斗,创造辉煌,留下了一部励志感人的创业历史。 

  党有党史,国有国史,家有家史,单位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川办为什么能有今天,又怎么样才能继续创造辉煌?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离退休老同志是川办奠基立业的创业者,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创业历史应该被铭记和传承。特别是青年人,更要记住这些历史。我们要抢抓时间和机遇,组织青年采访老同志,向老同志学习,用他们的创业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党组会上,四川驻京办党组书记、主任吴相洪讲到。 

  一场回顾川办历史、弘扬优良传统、汲取经验智慧、面向更好未来的“我与川办的故事—— 退休老同志口述历史访谈”活动拉开序幕,全办青年人获得了一次零距离向老同志学习的机会。 

    

  川办发展壮大离不开老同志的付出 

  四川省驻京办承担着为地方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政务服务、信访维稳、劳务服务等职能职责。自1979年恢复重建以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驻京办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职尽责、开拓进取,充分发挥窗口和桥梁纽带作用,致力于广泛联络首都各界人士和资源,大力宣传推广四川改革发展成就,不断拓展职能职责,擦亮了“川办”金字招牌,为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京单位和家乡群众以及首都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应有贡献。 

  “那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召开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吹遍祖国大地。1979年初我们就从四川来到北京,着手恢复川办,修建川京办招待所。当时,我们人生地不熟,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经过努力,川办成为全国第二家恢复的省级驻京办。”参与川办建设的老同志谈起往事十分骄傲。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当初破旧低矮的几栋楼房,到如今的川京办招待所、四川大厦、龙爪树宾馆,川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职能职责不断拓展,窗口形象不断凸显,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深化,逐步发展成为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驻京机构,凝聚着几代川办人的汗水和心血。 

    

  新老同志结对服务为采访活动打下基础 

  驻京办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特别是去年以来,组织机关青年干部职工与离退休老同志以“一对多”的形式建立结对服务机制,不定期开展关心慰问活动,协调解决就医、购物、出行等生活问题,帮他们排忧解难。同时,向老同志通报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单位工作动态,组织他们参与重大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结对服务机制实施以来,开展了2次集体活动,得到老同志的一致认可,青年干部职工与老同志拉了关系,全办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走得再远,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时而回望,才能更好地前行。吴相洪十分重视访谈活动,要求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做好老同志服务工作,充分利用老同志珍贵资源,扎扎实实开展访谈活动,实施抢救性保护,记录历史,保存记忆,传承老川办人的精神,激励指引新川办人在新时代再创辉煌。 

  四川省驻京办党组成员、驻京机构党委书记李奥博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特别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虚心请教、用心聆听、耐心服务,传达党组关心问候,抓细抓实结对服务工作,高质量完成访谈任务。 

  党组有安排,青年有行动。青年干部职工以“一对多”形式进行采访,邀请所有退休老同志口述川办恢复重建以来的创业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优良传统,立足川办发展“小历史”,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历史”。有的身在四川,就奔赴四川采访;有的不便现场进行采访,就打电话了解情况;有的在家无法开展,就邀请到单位采访;有的单独说不完整,就集中进行访谈……大家想尽一切办法,精心安排,确保访谈成果客观真实、完整全面,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老同志回顾历史畅想未来 

  访谈活动得到了老同志们的认可和支持,他们由衷感到高兴,认为访谈对于记录历史、对于理清事实、对于建设未来具有重要作用,愿意继续发光发热。有的老同志说,组织青年与老同志结对交流访谈,既是以老护新、以老促新,也是相互激励、并肩前行,有特色、有意义。 

  “邹老,在川办工作的这么多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作为第一批川办恢复筹建的成员,我看到了川办从曾经的荒废破旧到如今的发展壮大。我为我们老一辈川办人所做的一切力所能及的付出而感到荣幸、欣慰和骄傲。”老同志邹行辕饱含深情地讲到。作为年龄最大的几位退休老同志之一,邹老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依然健朗她是最早参与川京办招待所建设的3名老川办人之一。 

  “王主任,您对我们年轻同志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吗?”“年轻人要主动放低姿态,做到德行一致,勇于苦干实干,在自己的位置创造应有的价值。”驻京办原党组成员、副主任王莉娃表示,是川办成就了她,她也有幸见证了川办的发展。她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对年轻人有帮助、有教育,促进大家成长和发展。 

  “朱老,您是哪一年到川办工作的?”“1979年12月就来了,那时候川办刚刚恢复,还在修建中。我一干就是20年,一直干到退休。川办就是我的家,是我最温暖的港湾。”80岁的朱梅松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访谈中,他谈起川办往事时非常激动,神采飞扬,似乎有说不尽的话语。 

  结合自身岗位经历,回顾了克服重重困难修建和经营川京办招待所、四川大厦和龙爪树宾馆的创业故事,畅谈了见证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伟大时刻的深切感受,他们表达着对党和政府的衷心感谢。老同志们讲到,在修建川京办招待所时,为了不给财政增添负担,能省则省,边干边学,不讲条件,不添麻烦,以小资金建好了大高楼;在修建四川大厦时,为了筹措资金,到处寻求投资,甚至开办榨菜厂增加收入;在争取龙爪树宾馆土地划拨时,尽管面临极大困难,但秉持不服输不放弃的心态,坚持不懈,多管齐下,最获得成功。 

  参与访谈的青年同志表示,口述历史访谈活动不仅让大家深入了解了川办的创业发展史,更学习了老同志们干事创业的高超智慧和胸怀家国的高尚情怀。访谈不仅是一次创业奋斗的历史回望,更是一次新老同志的交流传承,不仅是一次叩问初心的党性教育,更是一次奋勇拼搏的鼓舞激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