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AHP软件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与思考
文/刘玉丛 于晓敏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要“理顺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提升到国家治理新要求上来。公办高校(以下高校均指公办高校)作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其国有资产属于行政事业性资产,但其国有资产构成、管理体制和管理要求又与行政单位有着显著差异。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持续加大,高校国有资产规模也日益庞大,以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体制不顺、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意识不强、管理相对粗放等情况已不能适应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因此,管好用好高校国有资产、充分发挥其物质保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精神,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以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加强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为抓手,持续规范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在统一部署和要求下,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程度大幅提升,原来存在的薄弱环节得到根本改观,已经形成了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特点鲜明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直属高校坚决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坚持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使存量国有资产更好发挥效益、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能,通过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对日常管理进行持续跟踪评价,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改善和提升。
历程回顾
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是一个渐进式过程。
第一个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属于初步探索阶段,这一阶段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进展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主管部门对高校未提出明确要求,高校外在动力不足;同时,在此阶段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普遍不够规范,开展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基础条件尚不成熟。教育部财务司虽然开展过直属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但未开展专门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各高校也普遍未开展相关工作。
第二个阶段为党的十八大之后,属于加速推进阶段。这一阶段直属高校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和工作部署,在理顺体制、健全制度、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有资产管理规范性显著提升、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此前制约高校开展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众多因素得到明显改善,部分直属高校开始结合自身资产管理特点启动对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如2012年起华南理工大学连续多年开展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形成了《华南理工大学国有资产发展报告》,对该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效率等进行评价。2015年左右教育部财务司开始组织直属高校开展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基础数据收集工作,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多方面进行了统计。2021年以来,教育部为落实国务院《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关于资产配置要“讲求绩效”,资产管理“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指标和标准,有序开展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等规定,结合国管局有关要求和直属高校特点,正在加快形成符合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YAAHP软件构建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YAAHP软件是一款元决策程序,基于层次分析法为决策过程提供模型构造、计算和分析,此前已被学者和研究人员在多个领域用于多目标分析、辅助决策,如目标筛选、权重确定等,但是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方面尚未发现有相关研究案例。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学者和研究人员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变量选取进行研究,虽然高校因学科设置等原因在资产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仍具有大量共性,这为我们采用YAAHP软件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笔者在梳理和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对部分资产管理一线工作人员问卷调查和公共管理领域专家访谈方式,对拟选取指标进行比较、筛选和优化,按照三级指标的设计思路确定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变量指标。为提高绩效评价效率、增强可操作性,根据问卷反馈结果和专家意见保留相对重要的关键指标,剔除次要指标,最终纳入指标体系的共有三级42个指标。其中,二级指标3个,分别为资产保障水平、资产管理水平、资产运行水平;三级指标11个,资产保障水平包括资产规模、资产结构、资产质量,资产管理水平包括管理体制、人员配置、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资产运行水平包括资产使用效率、资产处置效率、资产收入比率、资产安全程度。三级指标确定后,再确定28个四级指标。这些指标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又分为正向指标(指标值与分值同向趋势)、负向指标(指标值与分值反向趋势)和两端指标(指标值与分值不具备同向和反向趋势),各类指标又可以设计为极好(5分)、较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和很差(1分)5个等级。将指标逐级分解,使用YAAHP软件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层次模型。
通过YAAHP软件建立起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层次模型并通过合法性检验后,为确定各层级指标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使用YAAHP软件制作测评表,并在资产管理相关工作人员中随机选取部分人员填写测评表,根据各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同级指标进行相对比较时采用9分制,绝对重要为9分、十分重要为7分、比较重要为5分、稍微重要为3分、同样重要为1分,反之则取倒数。
测评表回收后,构建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得到各层次指标权重。
这时,已经建立起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其中从属于上一级指标的各级指标权重合计均为1.0,具体权重数值均由随机打分的测评表经过判断矩阵计算得出,体现出参与打分人员对各项指标相对重要性的主观判断。考虑到随机抽取人员数量有限,打分结果又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得到的不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存在各种差异。
上述指标体系结构可进行两方面应用,即在同一年度与其他高校进行横向比较和不同年度与本单位进行纵向比较。同一年度的横向比较,可以查找同一时间节点与其他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效果差异,发现管理上的弱项和短板,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改善提升;通过与本单位不同年度的纵向比较,可以发现本单位连续时间节点上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变化趋势,结合各年度横向比较结果,验证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原有的弱项和短板是否得到改善和提升。
使用YAAHP软件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按照SMART原则结合层次分析法完成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拓展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新路径,为高校加快开展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提供了参考借鉴的案例。
考虑到高校在资产结构、管理体制、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不同高校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需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单位特点对指标选取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准确反映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总体情况。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可采取增加随机问卷调查参与人数的方式,减少打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造成最终结果偏离,尽可能提高指标权重与高校实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使用过程中,高校还应认识到,指标体系建立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进行应用效果阶段性评估,结合工作实际调整和改进指标体系,使其能够及时科学地反映本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情况和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