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务更需提倡工匠精神
文/张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迫切需要传承、培育、践行工匠精神,在工作中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为党政机关高效运转提供高质量服务保障。
伟大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打造一个大国、强国的重要精神支柱。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从来不缺工匠精神。现阶段的中国正在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迫切需要大国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始终追求更高境界、永不知足的奋斗精神。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对工匠精神的精微阐释。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俗话又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庖丁解牛”讲述了从“无从下手”到“游刃有余”的历练过程,这是古人的工匠精神;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文人的工匠精神;“天眼”之父南仁东几十年如一日,为建造中国自己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奉献了毕生心血,这是筑梦中华的工匠精神。古今工匠大师无不热爱自己所做之事,不断完善技艺,力求完美和极致,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精神,人类在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不断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通过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与技能,从而推动历史进步和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都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工匠精神又是一种创新精神,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参与其中,它是对现有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工匠精神更是一种乐于奉献、报效国家的使命担当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重提工匠精神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我们也需要培养新时代的工匠。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机关事务更需要工匠精神
机关事务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涵盖楼宇管理、保安保洁、绿化维修、餐饮洗理、会务保障等后勤服务保障事务,是党政机关高效开展工作的重要支撑,事关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必须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推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新时期机关事务工作提出了“七化”建设的目标,是一个集中统一管理、信息化与标准化并重的综合工作模式,是机关事务领域践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布局,是建设现代机关事务的主攻方向和实现路径,这就迫切需要在各项工作的精细上下功夫,加强服务质量,为政府机关的各项工作能够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好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必须思想与行动保持一致,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头脑还停在老地方,必须在做精做实做细上下大力气、下苦功夫,才能“为政府机关高效运转服好务,进而为经济社会管理服好务,为人民群众服好务”。
坚持做细。机关事务工作的宗旨和核心是服务,这是事业之基、成事之道、立足之本。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改进服务方式,以更好地为政府机关、各部门和广大职工服务。要牢固树立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发扬特别讲认真、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做到脑勤、嘴勤、眼勤、手勤、腿勤,一丝不苟,用心服务、精心服务。服务效果一般难以计时、计件来衡量,而以服务对象是否满意为标准。要深入贯彻落实《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度,坚持满足机关正常运行基本需求的原则,制定实物定额、服务标准与经费预算支出定额标准和有关开支标准,统一规范服务行为,杜绝超范围、超标准服务,禁止铺张浪费。随着机关职能转变和服务业快速发展,要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等部署要求,加快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实现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并让社会力量共享机关事务工作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做实。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讲实效,了解掌握各部门及干部职工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要接地气、可落实,具体可行、切实管用。把各部门及干部职工的实际需求、呼声和关切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积极回应呼声和关切。不断改善机关办公环境及职工生活条件,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从重点难点问题突破。
坚持做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不断完善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公共机构节能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依法办事、照章办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规定,细化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资金、资产、资源能源使用效益。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与机关事务工作深度融合,实现资源最优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