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连大学的实践看高校公物仓建设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2-07-29 15:12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李玉光 杨传忠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高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增强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因此,推动公物仓建设,探索在高校中如何将利用率低下的资产、待处置却仍有使用价值的资产、临时使用后闲置的资产等实行统一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5年,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鼓励各级单位探索创建公物仓,对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国有资产高效管理等提出更高要求。2020年,国管局印发《关于开展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也为各级单位探索创建公物仓提供参考。将公物仓融入高校资产管理,是落实中央指示精神、践行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大连市正处于全面振兴关键时期。大连大学作为一所“以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初心,以城市为发展依托”的地方高校,随着不断发展,校园资产呈现出基数大、功能全等特点。为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大连大学始终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在满足学校资产使用需求的同时,加强公物仓建设,挖掘和开发闲置国有资产效益,发挥公物仓平台的功能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实现资源向效益的转化。公物仓制度市场化推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成本,增加了学校收益,面向社会提供精细化服务,为推动大连高质量发展和“两先区”建设贡献力量。 

    

  公物仓建设方案及成效 

  为贯彻落实中央厉行节约、勤俭办学指示精神,传承优良育人作风,培育“为师生服务,创节约校园”的理念,大连大学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资产整合,建立资产集约化管理模式,以整合盘活资产、统一配置使用、规范公开处置为原则,全面推行公物仓建设。 

  严格落实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学校“三重一大”事项、校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内容。规范公物仓管理遵循原则、资产分类、职能分配、管理模式、使用流程等,明确公物仓使用范围,完善线上领用流程,避免重复购置、使用率低造成的资源浪费,确保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化、合理化、高效化。 

  坚持向管理要节约,让闲置资产活起来,树立“公物公有、共用共享、资源节约”的勤俭节约新理念,提升师生、员工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关注度,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建设节约型校园提供理念引领。 

  建立公物仓调剂平台,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再造,推行资产配置调剂优先的管理理念,将公物仓制度贯穿国有资产的配置、申购、使用、处置全周期。使用部门申请更换配置新设备前,须经公物仓调配。相比资产采购,公物仓办理便捷、用时短,可以更好满足使用需求。待报废资产先行由公物仓统一回收,不仅能够释放占用空间,还可以将资产回收调剂、循环利用。资产处置严格遵守公开、透明原则,实行统一安排。 

  建立“线上+线下”双载体模式,实现公物仓资产管理透明、调配高效。线上公物仓调剂平台收录可调剂资产的所有基础数据,可查看资产基本品类、型号、外观、购置年限等信息,完成申请、审核、调配、转借、处置等全部流程。使用单位也可在线下公物仓直接查看闲置资产,为申报、回收、供需调配提供便利。 

  推行“分散+集中”存储模式。办公设备等易于统一存放的资产由公物仓统一存储,另有一些专业性需求强、使用频率低、体积大不适于搬运的资产分散到使用单位存放。相关资产信息仅在线上展示,达成调配意向后由学校统一搬运,既降低搬运成本,又可以保证资产存放安全完好。 

  对长期闲置、老旧、腾退等几类资产进行集中存放管理,严格把控出入库、保养维护、账物核对等流程,通过精细管理、集中处置充分挖掘资产效益,以标准化库房管理解决因国有资产使用、存放、维护不当造成的贬值问题,延长资产使用寿命,实现保值增值。 

  资产综合管理系统是一套覆盖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摸清资产底数、明晰资产使用权责,更可为资产调拨、二次利用提供成熟的管理平台。近年来,大连大学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财务、资产、学工、人事、教务等业务管理系统建设齐备,信息化保障体系逐渐形成、应用水平稳步提升。 

    

  高校公物仓建设的几点思考 

  公物仓调剂平台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国有资产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有益尝试。通过自上而下的设计,按照整体规划、模块分建、逐步实施原则,将资产管理和服务保障相结合,通过现代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完整、完善的国有资产数据库,借助大数据分析研判,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许多省市已相继提出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实体、虚拟公物仓的要求,并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在近两年内也创立了公物仓项目。从运行模式来看,基本脱胎于政府公物仓模式。公物仓制度对解决一些高校存在的资产管理脱节、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私自处置等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破题思路和解决方案。 

  为高效盘活资产,学校应增加线下体验方式、拓宽线上申请渠道、完善公物仓调剂平台建设、压缩申请流程、规范账务管理。同时,拓展公物仓资产类型,将公用房也逐步纳入调剂范畴,并为学生开辟平台申请渠道,设立专属公物仓。 

  全面推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高校治理体系改革新模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梳理业务流程,了解不同职能部门的业务需求,通过业务和数据的关联体系提升数据反哺业务的能力,全方位覆盖高校业务管理,为各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如若能够通过现代科技的推进,建立一个开放且智能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一个规范且高效、公开且透明,集统筹、储备、调配、处置于一体的公物仓管理模式,必定可以向电子商务、产业研发等方向不断探索,实现公物仓制度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