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四个立足”推动公物仓建设
文/蒋鹏飞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的要求,推进资产共享共用,实现资源经济节约,降低行政运行成本,2021年7月,常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常州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管理办法》。
一年来,常州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方向,秉持部门联合、上下融合、虚实结合理念,聚焦“四个立足”,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努力开启新时代资产管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立足于“管”,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区分责任的基本原则,突出4个关键环节,提升公物仓管理水平。突出责任管理,明确财政、机关事务、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四方职责,可调剂资产权属属于行政事业单位,集中管理资产权属属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做到各司其职、密切协同、形成合力。突出制度管理,区分可调剂资产和集中管理资产,打通资产共享共用和调剂使用通道,健全资产出入仓、集中管理资产采购等相关配套制度及操作流程。突出过程管理,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明确公物仓入仓资产范围条件、入仓资产鉴定标准、仓内资产维护管理、出仓调剂使用程序、资产报废处置管理、资产定期清理盘点及物流管理等相关内容和环节,确保公物仓高效运转。突出队伍管理,加强公物仓管理队伍建设,做到定人、定岗、定职、定责,不断提升公物仓管理专业化水平。
立足于“调”,通过搭建公物资产实体仓库和调剂工作平台,建立部门间资产调剂机制,统筹调剂可调剂资产和集中管理资产,确保资产调得规范、精准、及时。创新方式方法,结合申请单位使用需求,区分有偿和无偿两个层次,通过调拨、借用、租赁和购买等方式,对纳入公物仓管理资产进行科学调剂。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将本单位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可调剂资产纳入公物仓管理并发布信息,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将统一采购或机构撤销合并、单位改制等集中管理资产纳入公物仓管理并发布信息。预算编制和执行中涉及新增资产配置的,以及临时机构、重要会议、大型活动等所需资产,原则上优先调剂使用公物仓资产,确实无法调剂的,按照相关规定安排预算资金购置。强化平台运用,依托“资产云”系统,启用公物仓调剂工作信息平台,以资产卡片信息为基础,对资产入仓、在仓及退仓等不同阶段的调剂事项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资产调剂申请、确定调剂意向、生成资产出入库交接凭证等事项的线上办理。
立足于“用”,强化重复利用,有效盘活资产,让闲置资产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是推进公物仓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常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牢固树立用活、用足、用好的工作思路,加大公物仓资产修复利用,实现资产调剂共享,提升资产使用负荷。用活存量,加快仓外流转,充分挖掘存量资产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进资产共享共用,使得资产不闲、不置、不止。用足增量,对于购置新增资产以及单位撤销、合并、改制的收缴资产,第一时间纳入公物仓管理,及时对外发布信息,按需按时足额配置到一线,充分发挥资产资源的功能效益,实现资产资源的及时利用、充分利用。用好变量,倡导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理念,将低效运转、机构改革、办公用房调整中腾退的老、破、旧资产,以及达到使用年限经简单修复后可继续使用的资产纳入公物仓管理,促进可持续利用。去年7月以来,共调剂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资产1800多件(套),节约运行成本近22万元,为疫情防控、专题学习教育、基层换届选举、粮食安全专项检查等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立足于“一体化”,面对资产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运用系统思维,着力构建公物仓实体运行新机制、新体系,打造公物仓“一体化”新样本,协力推进公物仓互通互联、上下融合、纵横衔接,最大限度发挥公物仓的功能作用和示范效应。健全完善公物仓管理配套制度、操作流程,促进公物仓管理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联合具备条件的辖市(区)、镇打造公物仓区域示范样本,由点到线及面,建立健全市、辖市(区)、镇(街道)三级资产调剂机制,促进资产调剂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建立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大中院校区域资产调剂匹配联享机制,促进国有资产资源利用全辐射、全覆盖。逐步构建“传统+现代”公物仓管理新体制,建立“集散+虚实”资产储存新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调剂工作新平台,闯出“资产+资源”有效利用新路子,推动“市域一体化”到省域一体化、乃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有效衔接和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保障机关高效运行、促进节约型机关建设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常州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