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采购为校园添绿——厦门大学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实践

国管局门户网站 www.ggj.gov.cn 2022-09-28 08:38
关闭本页 打印

【 字体:

   /许熠堃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指导性文件陆续印发,并提出“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提升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等要求。 

  高校承担着碳减排关键技术研发、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任务,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先行军,在“零碳校园”建设、绿色政府采购等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厦门大学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发挥政府采购需求引领作用,不断拓展节能减排领域,加大技改、监管力度,有效降低能耗水平。 

    

  落实绿色采购,创新信息化应用 

  政府采购法明确,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包括保护环境在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国逐步形成了以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为基础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厦门大学认真落实国家发挥政府采购对经济社会促进作用的政策要求,对列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的计算机、空调、水嘴等实施强制采购,鼓励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2019年以来,学校强制和优先采购的节能、节水产品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95%以上,优先采购环保产品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90%以上。未列入品目清单的产品,综合考虑节能、节水、环保、循环、低碳等因素,在评审标准和方法中体现绿色采购导向,如对包装材料中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要求,引导供应商使用循环有机可再生的包装产品;在办公家具、教室课桌椅等采购中要求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原料、涂料、油墨、胶黏剂等原辅材料,推动环保材料替代;在信息化建设中,从传统的硬件投入为主向购买“云服务”转变,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减少设备降低能耗。 

  为把科研人员从报表、报销等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厦门大学打造采购与资产一体化服务平台、实验室试剂耗材询购系统等“互联网+政府采购”信息化应用,实现了采购线上申请、审批,启用电子合同和电子签章,推行无纸化办公,进一步优化采购流程,支持科研活动规范高效开展。 

    

  创新能耗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水平 

  作为重点用能单位,厦门大学不断探索新的能耗管理手段,投入1110余万元完成校园能耗监控平台建设,整合学校热泵管理、学生宿舍智能用电管理、水泵房管理、管网自动探漏、智能灯控管理5个子系统,覆盖教学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体育场馆、食堂、学生宿舍等,监测建筑面积达127.5万平方米,实时了解水电等能耗情况。 

  学校还根据不同项目需求特点和适用情形开展采购,积极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推动节能减排。在翔安校区建设中,采用热泵加太阳能的供热方式为学生提供淋浴热水,不仅保证学生公寓24小时热水供应,还可实现每年节电1770万千瓦时;在全校范围内更换11万余支节能灯,每年可节电450万千瓦时;在学生宿舍安装新型节能环保开水器,与传统不锈钢开水器相比,烧开每吨水的平均耗电量从817.3千瓦时降至89千瓦时,节能率达89%;铺设289套测漏检测仪,精准识别漏水情况并发出警报,节水率达到11.1%;开展水平衡测试,及时修复地下管漏点,减少水资源流失。 

  通过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学校完成了学生宿舍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改造、东苑运动场灯光系统改造、颂恩楼照明系统改造、翔安校区体育场及地下车库照明系统改造等项目,有效降低能耗,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以学生宿舍热水系统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高效节能的空气源热泵技术替代传统电热水器,对4215间宿舍进行改造,每年可节电237万千瓦时,节电率高达67.6%。为避免水电资源无偿使用造成浪费,厦门大学本着“体现成本效益、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全校各单位用水用电实行全面装表计量管理,减少了水电资源浪费。累计投入3100多万元在思明校区、翔安校区及海韵学生公寓建成3个污水处理站,每日处理污水规模可达8800吨,产生的中水回收用于校园绿化浇灌、冲厕、景观补水等。 

  作为碳排放密集型组织,高校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引领低碳消费的标杆。厦门大学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聚焦节能减碳经验成效,严格执行节能环保产品的政府采购规定,通过组织培训、开展政策解读等多种方式推动实现绿色采购目标。此外,学校调动各相关部处、学院及学生社团的力量,广泛开展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以及环保袋设计、环保涂鸦、宿舍节电等比赛和网络节能知识竞赛,将“双碳”目标转化为全体师生节能降碳的日常行动,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