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务用车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探析——以江西省赣州市公务用车服务中心为例
文/邱斌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多地建立了公务用车服务平台,推进平台标准化建设对于进一步促进公务用车科学管理、精细服务有着重要意义。《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需求导向,突出急用先行,围绕机关事务重点领域,及时启动公务用车管理平台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支持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标准”。
2016年3月,江西省赣州市公务用车服务中心成立,保障市直各单位公务出行用车需求。中心设有市本级一般公务用车和行政执法两个公务用车集中保障平台,按照“运营规模化、服务规范化、制度健全化”原则,依托江西省公务用车管理“全省一张网”实行信息化管理。
公务用车平台标准化建设分析
公务用车服务平台标准化可以概括为把标准化的理念、原理、原则和方法运用于公务用车服务平台建设和管理,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全面提升平台管理效能,确保平台规范高效运行和优质服务的过程。标准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发挥标准的规范、调节、约束、控制功能,完善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改善公务用车服务平台管理模式及效益。公务用车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全过程涵盖了搭建标准体系、编制标准、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反馈修订环节。
构建标准化体系。标准化由一系列指标体系构成,各个体系之间具有逻辑关联,并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公务用车服务平台标准体系由通用基础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组成。基础标准涵盖标准化术语、标识、符号与文件编写格式4个子体系;管理标准包含平台建设、编制及配备、日常使用、信息化管理、标识化管理、维保处置、人员管理、经费管理、监督检查9个子体系;服务标准由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控制、监督改进3个子体系构成。
编制标准。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标准的编制,公务用车服务平台标准编制包含申报立项、标准起草、征求意见、报送审查、修改报批、审批发布6个步骤。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根据标准化发展规划和业务发展需要等提出公务用车服务平台标准立项建议项目,立项获批后,组成起草小组编写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征求意见后形成送审稿,提交本地区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审查通过后,将地方标准送审稿修改成报批稿,报送本地区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确认后发布。
组织实施。具体实施过程应包括制定实施计划或方案,明确实施的范围、方式、内容、步骤等,做好相关的组织、人员、物资技术准备,遵循系统、有效、持续原则按计划推进标准实施。
监督评价。根据《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指南》,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要求,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评价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符合性评价,确认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实施效果评价,按确定的反映标准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抽样方案、判定规则进行评价,验证核实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确定标准实施效果程度,给出相应结论性意见。评价报告应当包括评价依据、评价人员、评价时间、各分项指标、评价结果、总体结论、存在问题和处理建议等内容。
反馈修订。在标准实施的监督跟踪过程中,如实做好各项记录,并将各环节形成的数据和有关情况及时进行反馈。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协同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需要适时对标准进行复审,复审间隔一般不超过5年,以确定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
公务用车平台标准化建设现状及成效
赣州市公务用车服务中心按照“统一编制、统一标准、统一购置经费、统一采购配备管理”原则,整合资源对所有保留车辆集中规范管理,现有驾驶员139人,车辆147台。依托江西省公务用车信息化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公务用车预定、审批、调度、派车、用车、结算、监管等一站式服务,截至9月,累计派车8.1万单,营运里程2872.8万公里,较好保障了168个市直单位(含二级单位)公务出行用车服务。
在标准化建设中,中心采取社会化专业管理模式。根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规定,日常运营、车辆调度和人员管理等均由赣州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统一负责,管理、营运套用公共交通领域专业机构的标准化模式,虽未完全摆脱原有的行政指令形式,但已基本建立起较为标准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成立伊始,赣州市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牵头制定了有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明确了工作流程、车辆管理、人员管理、值班值守等制度规范,基本形成了涵盖平台架构、人员设置、岗位职责、车辆调度等内容的系列管理制度。依托江西省公务用车管理“全省一张网”,促进信息技术与公务用车管理融合,启用“江西公务出行”App在线约车、派车,以“互联网+公务用车”理念实现管理平台化、平台信息化。
经过6年多的探索实践,中心在公务用车管理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公车管理集中规范。严格按照规定配备使用公务用车,明确公务用车的编制、标准、使用、处置等,对公务用车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信息平台集中统一管理全市公务用车,以科技支撑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公务用车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二是服务保障高效便捷。应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网络调度,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高效适配,将人、车、交通信息源连接起来进行区域调配、资源共享,解决公务出行高峰期无车用、低谷期车闲置的资源浪费问题。三是改革成果得到巩固。集中统一管理缩减了编制、压缩了车辆,赣州市本级公务用车由12472辆降至7065辆,压缩比例达43.35%,节支效果明显。严格执行统一调度、入库停放、定点保险、定点加油以及标识化管理等规定,减少了公车私用等违规违纪行为,实现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配置规范透明、监管问责科学有效。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中心在标准化建设探索中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离“打造机关事务标准化升级版,助推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有:标准质量不高,现行各项制度属于针对具体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还未上升到标准范畴;标准体系不完善,已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范,但缺乏整体架构;标准执行不到位,将标准化等同于有标准,存在重制定、轻实施的问题;未建立标准化工作机制,目前建立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严格意义上并非标准的监督评估体系。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标准化建设基础薄弱,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二是标准化意识不强,未形成以标准化理念管理后勤服务的思维,存在重服务、轻管理的问题;三是中心工作人员大多为车改后转岗或临聘人员,平均年龄偏大,一线岗位工人居多,对标准化建设的认识和执行力度不够。
对策分析
实现基层公务用车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应着重在基础建设、标准供给、标准实施、人才建设、保障支撑等方面发力。
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培训和解读,加深干部职工对标准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开展标准日主题活动等,普及标准化理念、知识和方法。邀请标准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鼓励干部职工加强学习、不断创新。
深化标准理论研究,全面提高标准的专业水平和实用程度,优化标准供给。加强统筹整合,构建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公务用车服务平台标准体系。严格规范标准制定流程,实行标准编制、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及反馈修订全流程闭环管理。
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制定地方性公务用车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发展规划,将公务用车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纳入行业标准化建设体系。发挥市场作用,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支持、鼓励企业运用标准化手段加强管理。围绕组织保障、运行方式、实施效果等构建标准化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实践出发不断修改完善。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将标准化培训列入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培训内容,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标准化人才队伍,构建机关事务标准化人才库和专家库,强化专业机构智力支持。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组织、参与标准化工作的协调、推进和考核评价等工作。完善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优化整合标准,推进子标准、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的融合,避免多头治理。推进标准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标准化建设,推进标准化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