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高校节能管理探究
文/潘绍飞 任德坤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也向世界宣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目标。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断优化和创新节能举措,强化节能管理,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现状与问题
高校节能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
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高校在校学生数量显著增加,校园面积不断扩大,节能管理任务越来越重。高校普遍能把节能管理工作融入到学校的顶层设计中,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但不少高校的节能管理机构并未有效运转,节能规章制度不能及时完善和更新;节能管理模式简单粗放,部门之间沟通协调较少,分工不明确,部门领导和师生不能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参与节能管理,导致节能管理工作不能落实落细;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先进有效的监督检查技术,不能准确发现资源浪费的痛点,导致奖惩机制发挥不够充分。
节能意识不强,宣传引导不够到位。节能降碳是一项需要人人参与、细致务实的长期工作。高校节能管理工作是全体师生的共同责任,应该让大家牢固树立低碳节能的意识。日常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资源能源浪费现象,如个别办公室空调24小时处于开启状态,实验实训设备长时间不使用仍处于通电状态;学生盲目追求生活的舒适,用水用电浪费现象严重,节约意识淡薄。有的高校调查显示,多数学生无论光线是否充足都喜欢开灯,手机充电器长期留在插座上,电脑使用完毕后不关闭电源,饮水机长期处于保温状态;一些学生在长流水状态下洗漱、洗衣服。高校学生是未来国之栋梁,浪费习惯和缺乏节能理念会带来不良影响。高校师生节能意识淡薄既有自身原因,也有管理制度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宣传教育引导不够到位。目前多数高校对于节能的宣传还停留在贴一些宣传标语和发一些传单的层面,形式和内容单一,很难吸引师生参与到节能管理工作中。
经费不足,节能技术落后。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各高校都在努力提升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然而许多高校都面临经费紧张的难题,学校把主要经费都投入到了对自身发展影响较大的教学科研中,对其他领域的经费投入相对增加较少,个别高校甚至还在压缩这类经费。节能管理经费不足,导致学校不能全面深入地开展节能项目改造创新,节能管理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同时,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建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无论是校园建筑设施设备还是教学科研设备,都落后于当前的节能管理要求,加之缺乏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手段,导致资源能源节约效果不理想。
节能管理队伍专业程度不高。高校是高素质人才聚集之地,理应建有专业的节能管理队伍,事实上大多数高校节能管理人才数量不足,专业程度不高。节能管理人员大多由后勤物业人员兼任,不具备专业背景,甚至很多后勤物业管理人员是临聘人员,只能机械完成日常节能管理工作,缺乏总结和提升的能动性,不能深层次思考和探究节能管理和创新。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势必影响高校节能工作开展,造成高校节能管理很难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解决问题的路径与对策
创新宣传引导,提升节能理念。要提高政治站位,重视节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师生的节能理念和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开展低碳节能宣传活动,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及与自身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节能意识淡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节能课堂教育,特别是在新生入学和新教师入职教育等环节,加强节能降碳教育引导;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组织低碳节能宣传与知识竞赛,开展节能、节电、节粮等绿色低碳行动,树立先进典型,强化榜样力量。
完善制度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双碳”目标,本质上是要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短期与长期的辩证关系。高校应该结合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最新要求,着眼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中长期节能规划和目标,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让节能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落地生根。同时,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夯实管理基础,制定奖惩制度,推动节能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拓宽经费来源,加强节能技改。面对经费紧张、节能技术落后的困扰,要达到节能目标,必须花大力气拓宽经费来源,寻求科学合理的节能技改方案。要分清短期投入和长期回报之间的关系,算清投入和产出这笔账,循序渐进地推动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和节能技改。拓宽渠道,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吸引社会化资本参与高校节能管理工作,实现双赢。引进先进的节能管理信息化系统,将能耗数据统计具体到每个部门,细化到每个宿舍,通过信息化系统加强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实现校园智慧能源管理。加强校园绿色能源设施设备的建设和使用,从源头把好校园新建和改建基础设施的绿色标准关。
重视管理培训,提升人员素质。节能管理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只有建立稳定专业敬业的管理队伍,才能使高校节能管理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要重视节能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加培训经费投入,多形式、多途径开展节能管理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此外,还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激励,保持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