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的财政精神 陕西省财政厅建成节约型机关
文/杜瀚涛 张钊 张宝红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财政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过紧日子要求,把“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的财政精神贯穿于机关运转和后勤保障中,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建成陕西省第一批节约型机关,厅机关办公经费连续3年大幅下降。
“全省各级公共机构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要提高政治站位,带头传播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强调,党政机关要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财政厅党组坚持把创建节约型机关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财政部门带头过紧日子的重要抓手,成立由分管厅长任组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办公网、微信群、宣传栏、电子屏等渠道宣传节能政策、发布通知通告,常态化督促提醒。在开关、插座、水龙头、打印机等醒目位置张贴节约标识,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水日等活动举办主题宣传,组织新招录人员开展“节俭朴素、力戒奢靡”专题培训,推动“勤俭节约从我做起”成为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将节约能源资源责任目标层层分解,形成“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层层负责、人人担责”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围绕财务管理、集中采购、公车使用、垃圾分类、能耗统计等工作,制定《财务工作规定》《出入库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工作流程》等8项制度规范,扎紧制度的笼子,确保每项工作都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坚决防止勤俭节约走过场。
水龙头、洁具等安装感应装置,实现使用水开、人走水停;门窗、抽屉、锁具等设施采取“小维修”“小补丁”方式,延长使用周期;办公家具和设备通盘管理、统筹调度,有旧用旧减少资源浪费;公务出行采取拼车、搭乘等措施,减少公务车辆空座率……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点滴细节中逐渐成为干部职工的共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财政厅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多措并举减少粮食浪费。酸奶、肉类等用小碗装,玉米、红薯、葱油饼等切小块,干部职工按需取餐。将中午余饭余菜加热蒸炒后转换为低价窗口外卖,创新推出低糖低油低脂运动营养餐,满足个性化需求。严格管理食材,防止过程损耗和变质腐烂。加强蔬菜择、洗、切、配、炒等环节管理,将老菜叶、菜根等清洗后腌制成咸菜、泡菜,做到物尽其用,而且丰富餐品种类。
加大绿色采购力度,升级改造办公楼中央空调水循环系统和水泵自动控制器,每年节电约5万千瓦时;更换空调主机模块机组,通过微电脑实现联动控制,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变频调节,采用中央空调集中供冷供热。办公场所的照明设备升级为节能灯、声控灯,安装声光延时开关,高效照明光源使用率达100%。更换超低氮节能锅炉,功率降低1/2;更新楼内供暖管道、设备及部分管网,供暖能效显著提升。原供水系统升级为无负压供水系统,水泵功率从15千瓦降至5.5千瓦,日用电量降低50%以上。机关配电室安装电容柜,节电率达15%。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严格把关打印机、电脑等设备的配备,办公设备、耗材实行网上申领、定额配发,限制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
打造智慧后勤,机关大院推行“刷脸”进门和用餐,用“一脸通”代替“一卡通”,减少制卡产生的污染和遗失造成的浪费;精确计算就餐人数,动态调整食材采购、供应和备餐数量。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财政厅率先建成覆盖全省、规范统一的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实现了财政资金支付无纸化、财政管理数字化,厅内发文全部使用OA系统,文印设备默认双面打印,避免纸张浪费。定期统计能源资源消费,分析能耗指标完成情况、变化特点及原因,水、电、气消耗年均下降15%、20%和30%。